2009-02-12 10:56:51
家里没有电灯,恒敏平时只能借助烛光看看书。
2月7日晚,患再生障碍性贫血17年之久的张恒敏病情再次加重,喷血不止。父亲借钱,连夜把他送到了大连市内的医院抢救。
如果造血干细胞真的能够配型成功,张恒敏和姐姐之间将上演一个令世人感动的故事,然而现实往往是残酷的。“这么个穷家,哪敢去想给儿子做这么大的手术啊!”张恒敏的父亲张丙福说。
弟弟患病 姐姐们相继辍学
大连大学北侧和大黑山毗邻的一处山坳里,大部分的建筑都已经拆迁了,残留的几间低矮的平房在废墟中显得孤零零的,这就是张恒敏的家。
刚到门口,58岁的张丙福热情地迎出了门,站在门口,老张脸上略带尴尬,“寒酸了些,这还是别人免费给住的呢。孩子得了这病,这些年都忙活他了。 ”
张恒敏出生在鞍山岫岩县的一个农村,9岁那年,小恒敏突然口鼻流血不止,“到后来简直像喷泉一样往外涌。 ”下班回来的母亲王素芹吓坏了,随后回来的张丙福抱起孩子往村卫生所跑,简单的止血后,张恒敏几经转院,最终到沈阳的一家医院检查,结果被确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
听到这个消息,当时几乎崩溃的张丙福夫妇将家里所有积蓄2800元钱拿了出来,供恒敏住了4天院。在1992年那个寒冬腊月,王素芹和丈夫在医院走廊里蹲了4天4夜。“孩子9岁那年,他大姐才14岁,刚念完小学,为了给孩子治病,他大姐就出去干活挣钱了。 ”
随着恒敏一天天长大,病情也一直在稳定和恶化之间反复,这些年来,为了给恒敏治病,一家人借遍了亲戚朋友,但在庞大的医药费开支面前,这些钱往往只是杯水车薪。
在恒敏的大姐辍学外出打工后,他的其他3个姐姐也都陆续辍学,2002年,带着一身的债务,一家人来到大连,希望在新的环境里能给恒敏带来希望。可是一没有文凭,二没有技术,一家人只能靠简单的体力劳动挣钱,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为救弟弟 四姐妹争捐骨髓
今年2月7日晚上,26岁的张恒敏再次犯病,鼻子血流如注,嘴里还不时往外流血。张丙福借钱,连夜把儿子送到市内的医院,恒敏的生命又一次被挽救了。大夫告诉张丙福,要想彻底从根本上治愈恒敏的病,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不仅需要有能和恒敏配上型的造血干细胞,同时还需要几十万元的医药费。
回到家后,一家人专门为恒敏手术的事进行了一次讨论,4个姐姐争着抢着要捐献自己的骨髓给弟弟。“别争了,就是配型成功了,我们到哪弄那么多钱做手术啊! ”恒敏的话一下子令争得面红耳赤的四姐妹冷静下来。
一旁的张丙福一个劲地叹气,恒敏的冷静和懂事让老汉越发感到不安,他总觉得自己这个做父亲的没有尽到责任,在孩子的生命受到病魔威胁的时候,他无法为孩子解除痛苦,更无法挽救孩子的生命。但在现实面前,四姐妹捐献骨髓的事也不得不就此搁置下来。
乐观面对 恳求亲人别伤心
恒敏与病魔做抗争已经17年了,自己的病情他也心知肚明。昨天,侧倚在炕上的恒敏鼻孔仍然塞着棉球,他说看到亲人们为他四处奔波他很难受,他也做好了应对一切的准备。这时,塞在恒敏鼻孔里的棉球又滴了一滴血,老张见状赶紧上炕帮儿子又换了一个棉球。“孩子太不幸了,生长在这个穷家里真是苦了他啊! ”老张对记者说。由于家里没有电灯,低矮的房屋里光线又不好,恒敏平时只能借助烛光看看书,一台收音机便是他了解外界的工具。
老张给儿子换完棉球,坐在炕上搂着恒敏,虽然屋里的光线很暗,但借助微弱的烛光,仍能看到老张的眼圈里有泪光在闪烁。恒敏平静地告诉父亲:“别伤心了。最后的这段日子,老爸能天天陪在我身边就好! ”A09b 记者孙胜慧 文/图
半岛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