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回家,上小学一年级的女儿拿着故事书让我讲故事。翻开故事书,从目录上我一眼就看见了《小猫钓鱼》。我上小学一年级时学这一课的情景便历历在目。
26年漫长的时光过去了,我仍记得老师那眉飞色舞的讲解,仍记得我们一群渴望知识的孩子们伏在石板桌上专心听老师模仿老猫和小猫的对话。我们如醉如痴地看着老师手舞足蹈的表演,老师仿佛成了老猫,我们是一群懵懂的小猫。当老师让我们发表意见时,我迫不及待地挥着受伤的手发表了豪言壮语--要听老师的话,听猫妈妈的话!我的慷慨陈词引起了同学们的哄堂大笑。
巧合的是,学习《小猫钓鱼》的前一天晚上,全村人在学校的操场上看电影《三打白骨精》,我一边看电影一边削苹果,随着孙悟空与白骨精的不断较量,我慢慢地入了迷,三心二意的我左手中指被割去了一块皮,鲜血直流,疼得我嗷嗷直哭。
三心二意给我带来了深刻的教训,当我做事情不专心时,我就想起了猫妈妈的话。刚刚入学学习并不专心的我变得专心了,我成了老师父母眼中的好孩子,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我的成绩由全班中游窜到了第一。可以说一个故事改变了我。
怀着对《小猫钓鱼》的感激之情,我开始很认真地给女儿讲故事了:“老猫和小猫一块儿在河边钓鱼。一只蜻蜓飞来了。小猫看见了,放下钓鱼竿,就去捉蜻蜓。”讲到这里的时候,孩子问我:“爸爸,还是捉蜻蜓好玩,老师说过房间里放一只蜻蜓可以吃掉蚊子呢!”
女儿的不专心很令我生气,在课堂上我也反对学生的打岔。我便拿出做老师的威严警告女儿不要多嘴!接着我又讲:“蜻蜓飞走了,小猫没捉着,空着手回到河边来。小猫一看,老猫钓了一条大鱼。一只蝴蝶飞来了。小猫看见了,放下钓鱼竿,又去捉蝴蝶。”
“爸爸,猫妈妈怎么不帮小猫捉蝴蝶呀?”转眼间,女儿忘掉了我的警告,脸上流露出惋惜之情。
我严厉地批评了女儿的不专心,又硬着头皮讲完了故事,特别强调了猫妈妈的话:“钓鱼就钓鱼,不要三心二意的。一会儿捉蜻蜓,一会儿捉蝴蝶,怎么能钓着鱼呢?”我还赞美了小猫一心一意地钓鱼,不再去捕蜻蜓捉蝴蝶,最终钓着了一条大鱼。
为了让女儿理解只有专心才能把事情做好,我还和她做了一个游戏,就是“一手画圆,一手画方”,女儿反复练习着,怎么也不能用两只手同时画出一个方一个圆,女儿似乎终于明白了“干什么事情都要专心”的大道理,然后就静下来去做作业了。
看着爱淘气的女儿第一次能静下心来,我很高兴自己对女儿讲的故事,觉得是一次很成功的教育,我感觉到了《小猫钓鱼》所具有的巨大的教育力量。
近来,我从报纸上读到一则新闻,天津市某幼儿园入园面试时来了个3岁的“小神童”,能熟练地背诵百首古诗,还能用英文做简单自我介绍。然而入园不久,老师发现这个孩子拒绝和别的孩子说话,只是专心读书,一个人坐在角落里不吃不喝,裤子尿湿了也不说。其实,像这样智力“超速发展”,而生活能力却低下的“神童”越来越多,这是喜还是忧令我们思考。
我曾经钓过鱼,钓鱼需要一份耐心,更何况对于一个顽皮的“小猫”呢?我想,如果小猫看到了飞舞的蜻蜓、美丽的蝴蝶无动于衷,应当是很不正常的。儿童就是儿童,好奇是他们的天性。从心灵深处看,我更喜欢那只天真烂漫、无拘无束的小猫,而不喜欢像只老猫一样专心致志钓鱼的小猫。但我们大人总是站在自己的视点上去看孩子,没有给孩子自由想象和自由活动的空间,孩子的灵气就逐渐“退化”了。
我记得有这么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个渔夫,是出海打鱼的好手。可他却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爱立誓言,即使誓言不符合实际,八头牛也拉不回头,将错就错。这年春天,听说市面上墨鱼的价格很高,于是便立下誓言:这次出海只捕捞墨鱼。但这一次所遇到的全是螃蟹,他只能空手而归。回到岸上后,他才得知现在市面上螃蟹的价格最高。渔夫后悔不已,发誓下一次出海一定要只打螃蟹。第二次出海,他把注意力全放到螃蟹上,可这一次遇到的却全是墨鱼。
现实中没有如此愚蠢的渔夫,却不乏如此愚蠢至极的誓言。
现在有一些学生,总是发誓将来一定要考上某一流大学,甚至非清华、北大不上,复读大军中这样的例子绝非个别。作为学生,确立更高的目标、钓到更大的“鱼”无可厚非,但只盯着过高的目标,盯着名次、分数,结果压力越来越大,会导致学习效率下降,甚至引发严重的抑郁等心理问题,那将无法再去“钓鱼”了。
许多人把车子、房子、票子视为奋斗的目标,目标一旦确立,就不回头,个别人甚至不择手段,这种“专心钓鱼”也实在要不得,甚至会毁掉自己的前途。其实,目标与现实之间,往往有很长的距离,在实现目标的路上,我们可能为了“鱼”奔走在路上,如果发现了“蜻蜓”、“蝴蝶”,我们必须学会随时去调整,学会去选择,学会去适应,即使钓不到“鱼”,捕到了“蜻蜓”、“蝴蝶”也是令人欣慰的。
来源:日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