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都周刊 2009-02-02 09:45:12
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在追求快乐,然而天难遂人愿,因为新近有研究显示,快乐在很大程度上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比起我们日复一日的主观努力,基因和年龄等不可控因素对快乐的影响更大。
基因决定50%的快乐
爱丁堡大学的研究者蒂莫西·贝茨(Timothy Bates)指出,基因对人的快乐大约起50%的作用;善于交际、活跃、情绪稳定、勤奋和富有责任感等与遗传有关的性格特征跟人的快乐程度密切相关。此外,这些性格特征通常相伴而生,也就是说,假如你拥有其中一项,通常也会具备其他。
这个结论是贝茨和同事在研究了973对成年双胞胎的有关数据做出的。他们发现,通常情况下,比起异卵双生,同卵双生的双胞胎性格更相像;而在回答自身快乐程度时,他们的答案也更相近。这就意味着,快乐和性格有很强的遗传因素。这项研究的成果公布在《心理科学》杂志(Psychological Science)上,它进一步表明,性格和快乐不仅仅是共存的关系,事实上,是天生的性格决定了快乐的程度。那些在关键性格特征(例如外向、冷静、责任心等)上相似的双胞胎,快乐程度也相似,但是当他们的关键性格特征不同时,快乐程度也会不一样。
44岁时最不快乐
更早一些时候,公布在《社会科学与医学》(Social Science & Medicine)杂志上的另一项大规模研究表明,根据对全球70多个国家200万人进行的调查,无论国籍和文化,也不管人们的快乐程度如何,快乐都遵循一个相似的规律,那就是快乐程度与年龄段之间呈现“U”形曲线关系。
40多岁或者更年轻的人们,快乐程度会因年龄段的增加递减,此后,又会随着年龄段的增加递增(不过,此规律并不完全适用于那些重病缠身的耄耋之人)。在世界范围内,40多岁的中年人是最不快乐的,而这个最低点大约是在44岁。
44岁的时候会发生什么事情呢?一大堆让人烦心的事情。研究者之一,英国沃里克大学(the University of Warwick)的经济学教授安德鲁·奥斯瓦德(Andrew Oswald)指出,那并不是由孩子引发的忧虑,因为即便是没有子女的中年人,也会比其他年龄段的人更不快乐,而收入、婚姻状况,甚至是教育都不能改变这个“U”形曲线规律,所以,就算一个人再怎么调整,也是无济于事的。
年龄越大,负面情绪越少
2001年,加州大学尔湾校区(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的苏珊·查尔斯(Susan Charles)研究了人的正面情绪与负面情绪,其数据的时间跨度达25年之久。她发现,在青年和中年时期,人的正面情绪相对稳定,年老后略有下滑;而负面情绪则会随着年龄的增大慢慢减少。
查尔斯认为,年纪大的时候,焦虑、厌恶和愤怒等负面情绪会慢慢减少是因为人已经学会坦然面对别人的看法,或者是因为他们已经知道如何去避免这些不悦的情景。(爱丁堡大学的研究同样表明,在焦虑和神经过敏等方面的测量中,年长者得分更低,而在关于愉悦方面的测量中,他们的得分更高。)同时,奥斯瓦德在研究中发现,那些感到快乐的中年人首先会接受韶华已逝的现实,懂得人生不可能事事如意,然后他们就会做到知足常乐。他说:“年轻的时候,你根本没办法那样。”
少看点电视,多出门交往
看电视是很多人排遣寂寞、消磨时间的方法,特别是看娱乐放松的节目时,我们很容易便乐开怀。但是美国马里兰州大学的社会学家近期做的一项研究却表明,看电视在短期内虽然可以增加人的满足感,但长期看来,它对人的快乐程度却没有什么积极影响,甚至会产生一种病态效应。
研究人员认为,任何一项沉迷性的活动,只能在短时期内带来快乐,长期以来,它却引发着内疚和忧愁。在这个过程中,即使是最快乐的人也会因长时间对着电视而变成心情沮丧的人。此外,长时间看电视会占据掉其他一些有益心理健康活动的时间,比如运动、聚会以及其他形式的社会活动。
或者,对于已经不快乐的人来说,看电视仅仅是一种逃避的做法。社会学家罗宾逊和他的同事史蒂芬·马丁发现,“特别是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人们的工作量变少,有了更多闲暇,他们看电视的时间便明显增加。”
因此,尽管基因、年龄等因素我们无法控制,但还是有50%的机会掌握在我们手中。所以坐在家里手持遥控器是没有用的,尤其是在经济萧条、情绪低迷的时候。多去户外活动,多找朋友,参加社会活动,制定合理的目标并为之奋斗吧,总而言之,记住这句话——别担心,高兴点!
怀旧是一种心理疗法
怀旧能治病?在近期的《心理科学》期刊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怀旧能帮助人们在孤独的时候振作起来和渡过难关。研究报告的作者,中山大学的心理学家高教授对四组参与者进行了怀旧、孤独感和社会关联感方面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孤独感减少了参与者的被社会认同感,而通过怀旧,他们的被认同感又重新增加了。根据这些结论,专家们已经开始研究利用怀旧法来帮助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