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旧迎新话心理健康
2009-01-21

2009-01-21 09:31:00  

  好的心情,需要健康的心理作基础。新的一年,让我们告别烦恼和忧虑,每天都有好心情——

  中国人习惯在岁末年初之际辞旧迎新。在新年的第一天,你是否想到要关注一下自己的心理与心情?每个人在年终应该将过去一年的坏心情一股脑儿地“清算了结”,在新的一年里,让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和灿烂的心境。

  心理健康最重要  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人的心理健康是战胜疾病的良药。那么,怎样才算心理健康呢?你不妨来看看自己的心理状况是否符合心理健康的八项标准:①要有生活的安全感,因为安全感是人最基本的需要。②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不做超越自己能力的工作。③生活目标切合实际,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挫折感。④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丰富自己的生活。⑤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⑥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以便更新知识结构,少走弯路,以取得更多的成功。⑦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不愉快的情绪必须释放,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但不能发泄过分,否则,既影响自己的生活,又加剧了人际矛盾,与身心健康无益。⑧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但不能妨碍他人利益,不能损害团体利益。

  隐形杀手——心理疲劳  心理疲劳是现代社会、现代人的“隐形杀手”。医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疲劳是由长期的精神紧张、工作压力、反复的心理刺激及复杂的恶劣情绪逐渐影响形成的,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化解,长年累月,在心理上会造成心理障碍、心理失控甚至心理危机,在精神上会造成精神萎靡、精神恍惚甚至精神失常,引起多种疾病。心理疲劳是潜伏在人们身边的,它虽不会很快就致人死地,但达到一定的“疲劳量”,就会引发疾病。为消除心理疲劳,下面推荐几种能帮你消除心理疲劳的方法,不妨一试:①健康的开怀大笑是消除疲劳的最好方法。②沉默有助于降压,在没有必要说话时最好保持沉默。③放慢生活节奏,有助于舒缓紧张压力。④冷静地处理各种复杂问题,做错了事不要耿耿于怀,其实谁都有可能犯错误。⑤不要害怕承认自己的能力有限,学会在适当的时候说“不”。 ⑥对待未来要相信“车到山前自有路”。

  心理平衡不等于心理健康  人们通常认为心理平衡就代表着心理的健康,其实这种认识是个误区。心理健康并不是一种平衡与适应的状态,它是心理两极中的中间位置。通常人们把适应理解为对周围环境的顺从,把平衡理解为内心无冲突。其实这二者都不是心理健康的表现,如果说平衡就是健康,那么一个满足现状、没有追求、不思进取的人,内部就很平衡,因为他不会有挫折感,也没有冲突,但这不能算是心理健康。如果说,适应就是健康,那么现在社会上有的人见人说人话,逢鬼说鬼话,左右逢源,上下讨好,这种人也不能算是心理健康。其实,这两种人只能叫做有灵魂的驱壳而已。

  心理健康说到底是一种人生态度。心理健康的人,以积极的目光看待世界,看待周围的事物。

  男性心理需要呵护  男性自古以来就是与刚毅、勇敢这些词汇联系的,其实,男性也有许多心理上的恐惧与担心。归纳起来,男性的心理恐惧主要表现在以下五种:①由于男性在家庭经济来源中所占的比重较大的情况仍然比较普遍,再加上“挣钱养家”的传统观念影响,所以男性的最大恐惧是在职业和工作方面。②对于失去身体健康的恐惧。男性最怕的另一件事就是失去独立自主能力,必须依赖别人的照顾,而这种情况,往往是在身体有病时容易发生。③很多男人时常怀有被人舍弃的担心。男性在中年之后,往往会害怕妻子或子女所轻视或离异。所以,一遇到家庭成员对自己态度不恭,就会反应敏感。④对子女的不成才产生忧虑,望字成龙的心理,男性往往比女性更为热切,深恐子女们不能达到他们的期望,形成一种经常性的精神负担。⑤男性对自己的体力衰退,性能力减弱的担忧要比女性强烈的多。

  要克服上述心理恐惧和心灵上的不安,首先男性要特别注意身体的健康,保持生活正常化和规律化。其次,不要做无谓的冒险,要让自己的精神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学习、工作,家庭,邻里等关系在打牢基础的前提下,才可以做某种决断,任何冲动带来的后果对心理造成的压力都将是非常巨大的。(博 恩 山东省平阴县人民医院)

来源:百灵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