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3日 19:03 来源:广东新闻网
作者:彭梅蕾 黄舒暖
12月22日下午三点,广州军区医院广州总医院的血液科病房中,暨南大学经济学院财税专业2005级学生梁凌波开始接受造血干细胞的采集。22岁的梁凌波是暨大首例骨髓捐赠者,也是全国自92年来第1108个骨髓捐赠者。
梁凌波躺在椅子上,两只手臂上都插着输液管,一条输液管将血抽出,另一条将已提取过造血干细胞的血输回体内。整个过程约5小时,总共要抽取约1万毫升血液,相当于一个人全身血液循环两次,在同学、老师和女朋友的陪伴下,梁凌波谈笑风生,轻松自然。
“事关一条生命,我别无选择”
梁凌波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面临毕业,找工作也是他目前最操心的问题,这几天连续在医院打刺激血液中干细胞增殖的“动员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上午打完针,下午就匆匆赶赴招聘会。
但在老师和同学面前,他显得格外轻松乐观。“我在这里好吃,好住,好舒服……”在和学院老师的发短信的时候,他轻松地开着玩笑。面对所有担心他的人,他总是带着阳光般的微笑。
早在大三的时候,他就已经入了资料库。今年8月底的时候,他接到中国造血干细胞捐赠者资料库(俗称“中华骨髓库”)广东省管理中心汤科长的电话,电话中,汤科长说他的骨髓和患者初配成功,问他是否愿意进行高配,若高配成功便进行骨髓的捐赠。
当确认对方身份后,他满口答应。而此时他也以为捐赠骨髓要“钻骨抽髓”,虽然心底有些发怵,但他没有犹豫,这位阳光男生告诉记者:“事关一条生命,我别无选择。”做出这个决定后,他没有告诉父母,他说他不想让家里人担心,抽取造血干细胞之前的几个小时,在学校老师的建议下,他打电话给身在广西的父母告知这一情况。在梁凌波进行造血干细胞的采集的时候,他的爸爸妈妈正在赶往广州的火车上。
捐献骨髓,离生命更近一点
据汤科长介绍,非亲属间配对成功的几率很低,一般在一万分之一到十万分之一之间。骨髓配对的几率本来就很低,加之目前我国造血干细胞资料库还是比较小,只有86万份左右,因此,一个骨髓捐赠者的选择对于一个生命至关重要。据悉,经过骨髓移植的患者一年的存活率有69%,2年的存活率有60%,5年的存活率能达到45%。
在答应捐赠骨髓之后,梁凌波在高配、体检中都顺利通过。自12月19日便住在医院,连续四天打动员剂(粒细胞集落刺激分子)。据悉,在正常生理条件下,人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量极少,不能满足移植需要,因此要注射“动员剂”。通过动员剂,可以加速骨髓造血干细胞的生成并释放到外周血中,使外周血中造血干细胞数量上升20—30倍,以满足移植需要。在22日下午开始造血干细胞的采集,每次从捐献者体内抽取、输回1000毫升血液,如此循环10次,最终抽出1万毫升的血,分离出180多毫升的造血干细胞悬液。一般一次造血干细胞的采集还是不能够满足需求,一般人都需要进行第二次采集。
“中华骨髓库”现状堪忧
中国造血干细胞捐赠者资料库又称“中华骨髓库”,由于目前社会对捐赠骨髓的相关知识了解不够,现状堪忧。许多人对捐赠骨髓还是有比较多的顾虑。13亿的中国人口,资料库却只有85万份资料骨髓。汤科长说,现在的目标是在2010年达到100万份。现今血液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病患者对血液对骨髓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资料库的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据悉,为减少检验成本和提高配对成功几率、捐赠成功几率,目前资料库的捐赠主要从献血的志愿者中选择。目前骨髓捐赠采取自愿报名的原则,而在广东则在广州、深圳、珠海等地一共16个工作站。
来源:广东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