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搞证件对孩子心灵的污染
2008-12-24

2008年12月24日08时40分   来源: 红网

  山东省东营市区一些中小学周围商店热卖“扁人许可证”、“发春证”、“嫖娼许可证”等各类匪夷所思的“恶搞证件”,引起了家长们的担忧和呼吁:孩子们还小,提前接触这样低俗的“社会现象”很不利于身心健康,希望有关部门进行严查,从源头上清理这些“文化垃圾”。(12月21日《齐鲁晚报》)

  在笔者的印象中,中小学周边商店热卖“恶搞证件”并非东营特有的“景观”。

  在黑龙江、天津、陕西、福建、广东等地,诸如此类“恶搞”个性证件的消息不时见诸媒体。一些商家无视商业道德,“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堂而皇之地将“处女证”、“杀手证”、“吹牛许可证”等“文化垃圾”摆上柜台,恣意兜售给中小学生。更有一些商贩在网上兜售个性证件,在一些地方甚至形成了制作、批发、销售“一条龙服务”。

  从相关报道中我们得知,部分中小学生热衷购买“色狼证”、“通缉证”、“偷鸡摸狗证”等是为了“好玩”、“整人”。在我看来,正处在身心发育阶段的这些未成年人经常接触这类充斥着暴力、色情以及侮辱性文字的“文化垃圾”,甚至以拥有恶搞证件上的“身份”而自豪,这对于个性和人格形成期的少年儿童来说,无疑会起到扭曲和异化作用,甚至导致个体患上心理疾病。

  这样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丑男证”、“肥婆证”等证件,会给孩子造成一种心理暗示,让一些孩子丧失自信心,使他们的心理受到创伤。而“处女证”、“逃学证”、“杀手证”等证件在“逗你玩”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那些心智还不成熟的中小学生的部分非理性欲望,使个别孩子潜移默化地朝“被恶搞”的方向发展,比如逃学、相互攻击,甚至过早涉猎成人事物等。

  这么多的“恶搞证件”充斥中小学校园,是教育之痛,文化之痛,更是社会之痛。这些年来,重智育轻德育在一些学校有所抬头,道德教育从内容到形式都显得十分空泛。不少成年人对虚拟空间流行的个性证件恶搞乐此不疲、“情有独钟”,在有形或无意之中“引导”着这些涉世未深的孩子们。加之文化、工商、公安等部门监管缺位,无良商家为了赚钱而不择手段,导致不少地方的校园周边文化环境越来越恶化。

  孩子们的心灵是一片净土,没有鲜花在上面开放,杂草便会丛生。当务之急,文化、工商、公安等部门要建立起对学生文化用品、娱乐用品的监管和准入机制;商家要加强自律,切忽为了一已之利,竞相兜售“恶搞证件”和制造“精神垃圾”;学校、家庭和社会除了要多关心孩子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更要关心他们心智的成长,引导他们树立健康科学的人生观,提高他们对恶搞证件的免疫力。

  如此齐抓共管,联手设置“防火墙”,才能杜绝“恶搞证件”侵害我们的孩子,避免“文化垃圾”玷污他们的童心,也才能让我们的家长不再对孩子的心灵成长忧心如焚。(作者:高福生)

来源:中安教育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