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04 市直 来源:常德日报 作者:尹 红
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防治日。来自卫生部门的数字显示:我市艾滋病患者及感染者目前累计达330余例,全省排名第5。据悉,我市开展艾滋病免费自愿咨询检测3年来,共接受自愿咨询1万余人次,与估计的高危人群数量差距较大,从中发现的感染者也比较有限。这种局面对于及时发现感染者、及时采取治疗与预防控制措施,有效控制艾滋病的发展和蔓延非常不利。
昨日,记者就高危人群不愿接受免费咨询检测的原因走访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科科长、主任医师聂俊雄。聂教授认为:社会宣传力度不够是原因之一。人们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的了解较少,没有意识到早期检测、早期预防的重要性,一些高危人群对自愿咨询检测认识模糊,信任度较低。此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对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在认识上存在四大误区。
误区一:会暴露私人信息,不利于个人隐私保护。
典型案例:王先生,多次在公共娱乐场所发生高危行为,之后十分担心自己会感染艾滋病。虽忧心忡忡,但始终无法鼓起勇气到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门诊去,只是反复拨打咨询电话,用经过伪装的普通话向医生叙述发生高危行为的详细经过,请求医生为他评估危险行为感染艾滋病的风险有多大。医生多次鼓励他到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自愿咨询检测门诊接受相关服务,可王先生拒绝了医生建议。他认为那样会暴露个人隐私,弄不好还有身败名裂的危险。
专家点评:王先生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对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工作的不了解。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是指人们通过咨询,在充分知情和完全保密的情况下,自愿选择是否接受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改变危险行为及获得相关服务的过程。整个服务过程是保密的。即使是求询者不幸被确定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其相关隐私同样受到法律保护。目前VCT门诊执行的是实名检测制度,主要是基于对可能发现的感染者的后续管理服务。
误区二:反正治不好,检测出来反而会增加思想包袱,不如不去检测。
典型案例:牛先生是一位同性恋者,性伴较多,也屡有不安全性行为发生。他很清楚自己有感染艾滋病的风险,但就是拒绝参加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认为自己已经活得很累了,不想因为检出艾滋病而增添新的思想包袱。
专家点评:VCT服务强调自愿与知情同意,牛先生完全有权决定自己是否参加和接受。但通过VCT门诊,首先,牛先生可以得到如下益处:了解自己的感染状况,及时采取措施保护自己和他人,预防艾滋病的传播;得到情感和心理上的支持和行为指导,促使危险行为的改变,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获得其它的相关转介服务。其次,牛先生已很清楚自己有感染艾滋病的风险,思想上早有隐性压力,查清自己的感染情况反而有利于舒缓自己的心理压力并重新规划自己今后的生活。此外,即使检出感染或患有艾滋病,已有的抗病毒药物和治疗方法虽不能治愈艾滋病,但实施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可有效抑制病毒复制,降低传播风险,延缓发病,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万不可简单地将艾滋病归为“不治之症”而消极对待。
误区三:出于对艾滋病的恐惧,因为某一次“高危行为”而反复不断地进行艾滋病检测。
典型案例:田先生,恋爱时因为和已不是处女的女朋友发生了婚前性关系,联想到女友长期在沿海娱乐场所打工,自觉有可能染上艾滋病,遂到VCT门诊检测和咨询,虽经检测确定未能染上艾滋病,但田先生仍然每隔十天半月地反复检测,前后有四五次之多,甚至还自行购买检测试剂自行检测。
专家点评:田先生怀疑自己有可能从女朋友那里感染艾滋病而选择求助VCT服务是明智的,但在已确认未感染且又没有新的高危行为发生的情况下仍然反复检测,只能认为是“恐艾症”了。人体感染艾滋病病毒后,需要经过一段时间血液中才能产生能够检测出的艾滋病病毒抗体,这段时间叫做“窗口期”。窗口期一般在3个月以内。如果求询者最近一次发生高危行为后3个月检测确认没有感染,就证明此次高危行为没有染上艾滋病,为此进行反复检测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反而会加重自己的思想疑虑,影响心理健康。对于田先生这种情况,我们建议他去求助于心理医生进行心理疏导。
误区四:身体好肯定没事,没必要检测。
典型案例:张先生身体十分强健,记忆中没有患病经历。他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十分满意和自信,对偶尔发生的高危行为很不在意,认为自己是“百毒不侵”之身,不会有事的。
专家点评: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无疑都和机体的免疫力息息相关,但这里起关键作用的免疫力是指机体针对某一种传染病的特异免疫力。传染病的病原体一旦进入机体,如果没有及时产生针对这种病原体的特异免疫力,患病的危险就很大。众所周知,艾滋病病毒入侵人体后并不能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相反还摧毁人体原有的免疫功能。至今医学只证实什么行为不会感染艾滋病,没有证实和报道有什么样的人不会感染艾滋病,可以作为反面例证的是:著名的美国NBA球星——“魔术师”约翰逊、“跳水王子”洛加尼斯等人无不身体健硕,但他们却不幸染上了艾滋病。
来源:常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