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不去养老院,老人得学会自得其乐
□文/本报记者徐玲玲 图/本报记者刘蔚丹
提要
老人想去养老院养老,但担心让孩子背上不孝的名声;孩子想送父母去养老院,却担心父母心里有怨言。随着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虽然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去养老院养老,但在打破家中养老的传统模式的过程中,新旧观念难免“交火”,引发尴尬。近日,记者就这一话题,展开了调查。
时尚父母VS传统孩子
进驻养老院 孩子“想不开”
记者上周在武昌一家养老院里采访时,看到该院一名特殊的老人。她虽然不住养老院,却如“走读生”一样,每天都到养老院“报到”,已有好几个月了。
这名老人姓秦,记者采访时,秦奶奶正和几个老姐妹一起做手工艺品,当时,她正好完成了一个手提袋的初步工序,其他几个老姐妹就在一起为她支招:“在袋子外缝些珠子,看上去更漂亮。”“不好,不好,还是素色一点好”。争论中,大家相互打趣,笑容灿烂。
可几个月前,秦奶奶总是整天闷闷不乐,有时甚至以泪洗面。当时,秦奶奶的老伴去世了,刚开始的那种孤独和悲伤非常强烈,她整日不出门,常在家里哭,精神几近崩溃。无奈之下,女儿将秦奶奶带到一家养老院,原本想让她看看别的老年人是怎么生活的。这一看,秦奶奶可谓大开眼界。在养老院的老人很多已丧偶,但不少老人在养老院都过得很滋润:爱好书法的有书法小组,爱好唱歌的有歌咏队,还有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这下,爱好做手工的秦奶奶立即和该养老院的几个姐妹熟悉了起来,很快加入了她们的队伍。加入了手工小组后,秦奶奶脸上的笑容逐渐增多,每天都想呆在养老院。她每天早上坐车到养老院,下午5点多坐车回家,中午在养老院搭个中餐。秦奶奶告诉记者,老姐妹们在一起,唱唱老歌,聊聊天,感觉很惬意。
秦奶奶是一家事业单位的退休职工,每个月有2000多元的退休金,也完全能负担自己在养老院的生活,但她现在却没有成为该养老院的正式一员。对此,秦奶奶说,自己家里还有事需要处理,几个孩子也觉得能照顾好她,不希望她独自在养老院生活。说起孩子们的态度,秦奶奶笑了:他们是很孝顺我的,不希望我住在外面。但秦奶奶表示,再过几年,自己肯定会“住读”养老院。
日前,央视的一组随机采访中,不少年轻人表示:不愿意送父母去养老院,宁愿自己辛苦照顾。正因为子女的这种观念,而让部分想去养老院养老的老人,只好顺从孩子们的想法。目前,不少老年人已接受了进养老院养老的模式,可实施起来,却有时引来孩子们的反对。采访中,不少人明确表示,不希望父母进养老院生活,自己无论多忙,也希望能亲自照顾父母。再说,送父母去养老院,也会遭遇周围人的议论。而对此,老人却有不同意见:去养老院,家人应该放心,而自己也能寻找乐趣。但同时,老人们也表示,不会与子女较劲,毕竟,孩子不让自己去养老院,也是出于孝心。
时尚孩子VS传统父母
老人不想去 孩子难启齿
虽然不少老人逐渐接受养老院模式,但仍然有老人,不太愿意到养老院终老。面对这样的父母,子女们提出送他们进养老院,则需要非常谨慎,以免引起双方的不快。“我的子女现在上海安家了,我们现在都退休了,很想过去跟孩子一起住,顺便帮他们照看孙子。可我的母亲也离不开我。”采访中,武汉一所高校退休教师管女士的境况,引起了部分家庭的共鸣。
管女士和老伴都是高校教师,有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女儿研究生毕业后,在上海工作,两年前,儿子也到上海发展,看到一双儿女都在上海安了家,老两口非常开心。女儿和儿子经常催父母过去一同居住,却让管女士犯了难。原来,管女士的母亲在武汉独居。管女士兄弟姐妹一共有6个,但只有她和几个弟弟在武汉生活。自从管女士的父亲10年前去世后,照顾母亲的责任便落在了管女士的身上。虽然几个弟弟没少给母亲生活费,但因工作忙,很难经常去看望母亲,母亲也因此感到孤独,每次管女士一去她家,母亲总有说不完的话,管女士每次离开,母亲眼里都依依不舍,总是跟着她走出好远。管女士自从前年退休后,就坚持每天中午去给母亲做饭,现在,80多岁的母亲几乎不再出门,生活全靠管女士照料。所以,面对儿女们的邀请,管女士不知如何是好。虽然几个弟弟都表示愿意接老人去自家住,却也遭到了老人的拒绝:“和儿媳关系难处。”管女士想将母亲送到养老院,于是试探着跟母亲提了一下,却发现母亲偷偷抹泪。母亲说,你看隔壁的老张,他还不是跟儿子一起住得好好的?哪个有儿女的人愿意去养老院呢?去年,管女士的女儿生了孩子,一直希望母亲能去上海帮忙照看,对于女儿,管女士一直心存内疚。她告诉记者,自己很能理解母亲,因为他们一家人以前都生活在农村,父母老了基本上还是和儿女生活在一起。要送老人进养老院,一般是吵架时的赌气话,自己要坚持这样做,只怕伤了母亲的心。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虽然现在不少老人观念正在改变,但还有部分老人拒绝去养老院。不少市民告诉记者,现在不少养老院条件不错,还有专门的医护人员,觉得很适合养老,不过长辈不愿意的话,子女也只能尽可能尊重他们的选择。
孤僻老人VS群居生活
如何养老 需因人而异
武汉市老龄委曾做过一个关于老人养老的问卷调查,调查中,50%的老人透露有去养老院的想法。家住青山的刘先生是离休干部。他说,孩子们平时都很忙,自己身体又不好,也不想过多牵扯孩子们的精力,如果住进养老院,吃饭、生病都有人管,还可以和其他老人在一起娱乐。此次调查显示,武汉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退休金、有积蓄的占70%以上,老年人的私有储蓄存款平均5000元,平常的生活消费每年3000元左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外养老观念对本土思想的冲击,老年人从过去不肯到养老院,到自己要求去养老院,观念有了根本性变化。
老年人在养老院的生活到底怎样呢?近日,记者在对几家养老院的走访中了解到,其实,老年人在养老院的舒适度,也是因人而异,再者,与养老院的条件、质量,关系甚大。日前,在汉口一家民办养老院里,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正在给郭婆婆梳头,郭婆婆非常开心。她告诉记者,她到养老院有几年了,很适应养老院的生活。白天可以和老姐妹一起下下棋,晚上一起看看电视,与周围的老人和工作人员都相处得很好,孩子也经常来养老院看她。让她觉得生活很幸福。和郭婆婆感受一样的老人也不在少数,不少老人也逐渐适应这种群居生活。
当然,也并非所有老人都接受这种生活状态。在洪山一家条件很好的养老院里,一婆婆连连叹气:“在养老院吃不好,活动范围小,没意思,也没什么朋友。”对于该婆婆的说法,该养老院的工作人员解释:每个养老院里都有很合群的老人,也有不合群的,和个人性格都有关。该工作人员介绍,对待老人要很有耐心,也要很注意细节。比如,有时给老人们煮饺子,最好是要分一样的个数,老人有时像孩子,如果厚此薄彼,他们难免会不高兴。
养老服务VS经济效益
养老院条件有待完善
在越来越多的老人愿意选择去养老院养老的同时,对养老院的建设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养老院,应由简单的饮食住宿,向更高层次发展,如保健、娱乐、安全、环境等,都应更加完善。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江城的养老院是良莠不齐,有的大型养老院有专门的医护人员和大型活动室,养老院内的绿化也很好,空气新鲜,很适合老年人生活。但有的养老院是租的民房,设施非常差,除了室内,老年人几乎没有什么活动空间。一些社区和私人还办了不少小型养老机构。这些养老院规模小,价格基本在每月300元至500元,尽管费用相对较低,却由于种种问题,入住率并不高。由于不少养老院硬件设施和入住环境与老人的期待存在很大差别,除非迫不得已,很多老人宁愿独守空巢,也不愿住进去。
记者采访时看见,在一家社区养老院里,一间十多平方米的小房间里,竟住了七八位老人,且不分男女。一位老人告诉记者,夜里别人翻身、上厕所、打鼾,总会吵得她难以入眠。可是没办法,她已经没房子住了,只能住在这种价格低廉的养老院。
近日,记者从民政部门获悉,为解决更多老人的养老问题,将出台《武汉市社会养老机构新增床位资助暂行办法》,以此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养老院。该办法出台后,社会力量参与新建或扩建养老机构,每新增一张床位将获得2000元的一次性补贴。这一政策的实施,将促进社会办养老机构的发展。这一消息,有利于私营养老院提高质量,也将引导未来的养老之路,走上良性循环的局面。
采访中,不少老年人表示,随着社会节奏加快,孩子们是越来越忙了,自己也逐渐能接受养老院的模式,但希望养老院的服务能跟得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因为现在的老人除了基本的生活需要外,对精神上的需求也很高。如果能提高养老院的条件,老年人将会更放心入住。不少子女也表示,送父母去环境越好的养老院,他们也更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