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6日08:50 长江商报
本报讯(记者 胡梦)以为高科技可以帮助自己预知疾病,哪想花了近2万元却换来自己可能得肝癌、糖尿病等结论。市民张先生为此抑郁成疾。医生提醒心理脆弱者慎做基因检测。
遭遇:预知疾病后忧郁成疾
今年49岁的张先生是一家私营企业的老总。近几年,家里分别有几个亲人因癌症离开人世,这让张先生怀疑家族基因有问题?今年年初,张先生经医生推荐,花19800元做了易感基因检测,可结果却让张先生如五雷轰顶。
“张先生,您有肺癌和二型糖尿病的易感基因,级别是‘高’,也就是说患这两种病的可能性很大。”检测方称,目前的科学水平只能检测出易感基因,而不能对基因进行治疗。
“那种感觉就像在等死而束手无策。”张先生陷入了忧郁之中。
张先生无奈到省中医院心理科请求心理咨询,医生告诉他,他做的是“多基因致病”检测,患病和很多外部环境有关的,并不是说有易感基因就一定会得癌症,还是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预防。张先生这才松了一口气。
专家:心理脆弱者应谨慎检测
省中医院体检中心主任李昊说,1年来,通过该体检中心做了“基因检测”的有十几人。虽然这些人都是有经济实力的,但很多人缺乏对现代医学的认知,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做完以后反而增加了心理负担。医院方在推荐这种检查时也非常谨慎。
省卫生厅医政处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这一领域并不规范,因此存在不少问题。做完基因检测后,能否进行健康管理,提出指导性意见以消除检测者的心理负担,都是亟待研究和规范的问题。
链接:所谓易感基因检测,就是将某些基因片段有序地固定在玻璃载体上,然后通过被检测者序样DNA抽提、用荧光标记被检测者的DNA片段与之杂交,将结果扫描、软件提取并分析数据的一种分子生物学分析手段。
来源:农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