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25 09:11:22 来源: 环球科学
撰文 杰里米·徐(Jeremy Hsu)
翻译 韩彦文
我们对听故事的热爱,揭示了大脑的工作原理
然而,那些流传于世的故事并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最近,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对人类讲故事的爱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什么我们的大脑热衷于享受故事?一个故事对情感和认知方面的作用,如何影响我们的信念以及在真实世界中的决定?
一个好故事
好故事能够引起读者共鸣。读者的认知和经历,能够使他们对故事情景、内容和角色产生心理真实感。
在电影《杯酒人生》(Sideways)中,保罗·吉亚玛提(Paul Giamatti)饰演的角色对墨尔乐红酒表示不屑,此后,该酒的销量显著下降。
讲故事是人类共有的少数特性之一,这种特性真切地跨越人类文明,贯穿所有已知历史。人类学家发现民间故事遍布古代文明的各个角落:梵语的、拉丁语的、希腊语的、汉语的、古埃及语的、苏美尔语的。从原始部落的说书人,到成百上千万殚精竭虑落字成书及电视、电影剧本的作家,所有类型的社会人都在编织着故事。当一种特有行为在多种社会中屡次出现时,研究者就会提高警惕:这种行为的根源可能关乎我们的进化历程。
不管如何定义,我们接触到故事的时候就会知道它是故事。无论是小说还是纪实文学,一段叙述总会通过心理真实感(可认知的情绪和角色间可信的互动)引起读者的共鸣。“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心理真实感的探测器,”加拿大多伦多约克大学心理学助理教授雷蒙德·A·马尔(Raymond A. Mar)说,“我们能够分辨出那些听起来不真实的事情。”
最优秀的故事(那些世代传诵且译成多种文字的故事)绝不仅仅是“可信”的。这些故事将听众的情感牢牢牵系在故事中人物的情感上,从而且俘虏了他们。这种沉浸状态被心理学家称作“叙事转移”(narrative transport)。
设身处地
人类具有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能力,这种能力使人们乐于为周围世界编织故事。
人类具有将自己置于他人处境的能力,移情能力是这种强大能力的一部分——这样,我们就可以了解另一实体的精神状态(意识、意图)。这种名为心理推理的能力,对人际交往和公共生活至关重要,对理解故事同样重要。
在四五岁时,孩子开始发展心理推理能力。2007 年的一项研究中,加拿大安大略滑铁卢大学心理学家丹尼尔·奥尼尔(Daniela O'Neill) 和丽贝卡· 舒尔蒂斯(Rebecca Shultis)发现,五岁的孩子能够追随一个虚构角色的想法,三岁的孩子却做不到。孩子们在畜棚和原野上都看到了母牛模型,接下来研究者告诉他们:一位坐在畜棚里的农夫正想着要给原野上的那头母牛挤奶,而后要求孩子们指出农夫想要为哪头母牛挤奶。三岁的孩子指向了畜棚里的那头——他们难以理解农夫对原野母牛的想法,五岁的孩子却指向了原野上的那头牛,论证了心理推理能力。
人类极易幻想的进化优势是什么?“有人可能会认为自然选择已经摒弃了人们进入虚幻世界的倾向,而只能参与真实世界的活动,” 在2007 年4 月号的《哲学与文学》(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中,美国哈佛大学进化心理学家史蒂文·平克(Steven Pinker)反驳了这一主张。他认定故事是社会群体中,个体学习建立和发展人际关系的一种重要工具。绝大多数科学家开始赞同这一观点:既然故事对人们有如此强烈而又普遍的吸引力,那么讲故事和欣赏故事的神经基础,就很可能与社会认知的关键部分紧密相关。
我们可以进一步假设:随着我们的祖先进化出群居的生活方式,人们必须弄清楚日益复杂的社会关系。在一个社会群体中生活,需要时刻洞悉群体中都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些什么。有什么方法比讲故事更利于传播这样的信息呢?
“如果你正接受飞行员训练,你就会花时间研究飞行模拟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认知心理学教授基斯·奥特利(Keith Oatley)说。奥特利和马尔的初步研究表明,故事可以担当社会生活的“飞行模拟器”。2006 年的一项研究,暗示了享受故事和良好社交能力之间的联系。研究者凭借自我报告和评估测试确定了94 名学生的社交能力和移情能力,并调查了这些学生对叙述体小说作者和非叙述体纪实文学作者名字的熟悉情况。他们发现,更喜欢小说的学生在社交能力和移情测试上往往表现更好。尽管结果令人兴奋,但研究者提醒:此项研究并没有探清两者间的因果关系——可能正如研究者猜想的那样,对故事的喜爱锻炼了社交技能,但也有可能恰恰相反,钟爱社交的个体更喜欢读小说。
心理学家研究我们的爱情故事,借以寻找与人类进化历史有关的线索。与此同时,另外一些研究者已开始考察所有文化中的故事主题和角色类型。他们的工作揭示出了一种普遍的相似性,反映的可能是一种进化后人类所共有的心智。
来源:网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