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25 9:39:38 来源: 山东新闻网
作者:张翼
这个标题一写下来,我就想起了邓正来曾经在离我三米远的地方讲过的一句话:本质主义思维害死人哪。什么意思?都是高考及绵延不绝的应试余音害的。孩子们太压抑了。尤其是女孩子们太压抑了。所以,才会有下面的一点也不新鲜的新闻事件:
云网11月23日报道: 昆明某高校女生宿舍内丢了一件内衣,失主怀疑是被同宿舍的一个女生偷了,遂邀约十名女同学,对怀疑对象展开了达五个多小时的施暴,手段包括殴打、在脸上写侮辱性文字、脱光下体强行拍摄照片和视频。
新华报业网-扬子晚报11月24日报道 一名在校女生因视频网聊与同学发生矛盾,竟被同学一帮人强行带到工地和租住屋,在殴打和谩骂过程中还有人出点子,逼迫其脱掉衣服,强求她摆出各种姿势供她们拍裸照,强制侮辱长达数小时之久,并要求她当坐台小姐为她们挣钱。最后在被害人被迫答应才被放走。
这都是发生在高校技校女生宿舍里的“残案”。残在哪里?残酷:摧残同是女生的肉体,侮辱同是女性的精神,手段令人(恐怕是绝大多数男人)头皮发麻。残疾:施暴者从心态到品质到手法,无一不是充满了拒斥健康,拒绝正常的意味。而这显然是异化了的“非主流”心态,当这些施暴的学生在同伴的哀求声中获得心理上虚幻的快意的时候,当她们甚至在事后依然没有道德愧疚的时候,不知道伟大的教育者们在哪里呢?环境的促逼必须被追问。
女生是高校中的弱势群体。这样的话似乎有些反潮流。但却是事实。高校目前测试评价机制为女生充分发挥自身应试优势,尤其是触发其虚荣感,撩拨其依赖性,刺激其世俗化提供了足够的可能性空间。当代女权主义走向了一个几乎是万劫不复的境地,这就是性别特征的炫示。无论是衣着文字往往是薄露透以聚引眼球而已,这样的权力场当然只能在“被看”里打转转。而高校又往往是一般不知小资为何物的小资女生聚集之所。女大学生从一进大学校门开始,就被自己的身份和外界(当然是包括教授在内的男性世界)“锁定”了。她们会非常之在意的事情中排第一位的一定是考得好不好?能不能拿奖学金?会不会保研?这从一开始就是一种本质主义的习惯势力在发挥作用,大学要学习的包括心灵培养,体质塑造,脑体开发,三位一体,是为全面发展。尤其是女生如何克服自我中心化和可怜兮兮地虚荣感,这是必须提上高教议事日程的。可惜,从效果上看,有关方面对此热情不够。所以,每学年会有校领导笑呵呵地给一大帮女生发奖学金,发这优秀,那三好之类的证书,就是不问问:孩子,你过得快乐吗?你的快乐是真的吗?她们太累了,连参加一个校内活动也以是否要加发展分(高校将社团活动参与度也纳入学生素质测评,还要量化打分,这是造成高校活动形式泡沫化,内容功利化的根源)来取舍,不累,不被分数异化,不由此丧失主体性,不去找寻变相的心理和情感补足,才怪。
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需要环境触发,女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更是需要大学教授和所有的教育参与者一道积极引导,做出从制度到措施的整体性扭转。而不是引而不发,那就不要指望像本文所引述的此类事件能够有所减缓,因为看病是要找到根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