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07 08:58:33 来源: 新华网
“无法克制自己的情绪”--自杀者的倾诉
朱万里向记者介绍最近遇到的一个案例。
“我不想活了,但我首先要杀了她!”重庆沙区的一名中年男子徐某近日苦恼不已,妻子要和他闹离婚,但他总认为责任不在自己,自己还深爱着她。
徐某说,他的妻子是个很要强的人,人长得漂亮,就是太强势。平时吵吵闹闹,还将就着过日子,孩子也已经上学了。
“我是一个男人,我无法忍受妻子有外遇”徐某仍然很生气,据徐某的调查发现,妻子很早以前就有了外遇,而且不止一个男人。“第一次发现妻子在外面有男人的时候,我把她暴打了一顿,她不再理我。”长期的冷战下,徐某还曾多次以暴力殴打和强奸她的妻子。她的妻子最后不得不提出离婚一了百了。
“作为一个男人,我这么卑躬屈起地求她,他还不原谅我,我能做的、该做的、不该做的都已经做了,她难道真的不想和我过了吗?”徐某称,“没有她,我活着也没意思,还不如死了,但是我也不能让她好过!”
“其实,只要她不和我离婚,我仍然会好好爱她的,以前的事我可以忘记的。”徐某说,想自杀,但是又觉得自己太窝囊,明明是妻子有外遇,责任不在自己。杀了她,又舍不得,毕竟仍然爱着她。
朱万里介绍,徐某的行为,是一个典型的由“猜度妒忌”向“焦虑暴虐”转移到情绪。长期以来,徐某深陷于“妻子外遇”的构想中,忽视了个人不良情绪的滋长,这种不良情绪不断蔓延,最终左右他沉浸在自己的种种假设中,不能自拔。像徐某这样自杀者,已经患上了的严重的抑郁症,感到自己很无能、没有价值,觉得自己无论怎样做都是失败的。他会不断的在脑子中反复想着妻子有外遇,想着自己那不愉快的经历,但又不能拿妻子怎么样。然后就会自责、内疚、自我贬低等。最后,当感到自己的期望无法达到时,就会产生寻死的念头。
“父母的鄙视逼我去死”--自杀者的困惑
除了自我不良情绪的构建外,外界情绪对个体,特别是青少年的影响也十分重要。重庆市志愿者总队生命救助支队近日接待了一个名叫青青的女孩,在她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异了。一直以来是和母亲相依为命,同时,母亲把极大的希望都寄托在青青的身上。但遗憾的是,青青的学习成绩并不是很好,母亲心情也很时好时坏,所以经常把唠叨、责骂青青,甚至粗暴地殴打她。
“妈妈不疼我,爸爸也不关心我,他们都讨厌我,嫌我是个‘累赘’”,青青非常难过地在电话中告诉志愿者。
释放情绪,做自己的心理专家
朱万里介绍,自从2003年4月该支队建立生命求助热线后,就受到自杀倾向人群的关注。他透露,受经济、社会转型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重庆市有自杀倾向的人群逐年攀升。“今年,求助者可能要超过2500人,其中60%都有自杀倾向。”朱万里称,该支队成立第一年只有500多人求助,有自杀倾向的不超过60%,随后逐年递增,五年间增长了五倍多。五年来,该支队已接到10000多个求助电话,其中6000人有严重的心理危机,4000人有典型的自杀倾向。
另外,无论自杀成功与否,都会让关心自杀者的亲友们更感挫败无助,甚至亲友们也会对着他们的无能为力而产生强烈抑郁。如曾经有一位肌肉萎缩的青年,在一开始尚可生活自理,还经营一家小卖部,后来随着肌肉的大面积萎缩,他连一杯水都端不起来,只能靠年迈的母亲照顾他的衣食起居。本来是孝敬父母的年纪,反而让父母照顾自己,让其抑郁成疾。
他最感到失望的是,四周的人是在非常努力地想办法帮忙,但是无论亲友或是专业人士都无能为力。这样远比没有人愿意帮助来得痛苦难受,于是他更加沮丧,对自己和四周的事物都变得冷漠不关心,一副完全放弃的态度,令母亲更感挫败无助,于是有时亲友亦难免对着他们慨叹无能为力,如此就更加强了他们那无助的感觉。
当他们感到自己不值一文,别人力不从心地无助,他们必定会感到自己没有将来,没有希望。当一个人如此沮丧绝望时,总会想到更坏的一方面,一个常有的念头就是既然自己没有将来,没有希望,“明天”只会是更痛苦难过,只会带给别人更多烦恼,因此他们便会越来越感到自杀是该行的路。
为他人带来快乐情绪,随时随地做个“心理援助者”
心理专家提示,其实绝大部分的自杀当事人并不想死,在实施自杀行为时,他们的内心充满矛盾,非常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因此,他人的关怀和温暖将有一种无与伦比的力量,也完全有可能帮助自杀者摆脱困境。对于自杀,要防范于未然。做到三早,即早发现、早干预、早救助。
朱万里认为,抑郁症自杀者在死之前都有表现,如果社会能提前意识到,创造机会,为他们提供机会接触美好事物,让快乐的情绪打开他们的心扉,悲剧都是可以避免的。
心理学专家还建议,如果突遇自杀者,人们应尽量引导对方多说话,让他将内心的痛苦宣泄出来,同时注意不要对当事人的谈话内容或者自杀行为进行过多的评价,因为一时冲动的自杀者往往深深陷在自己的思维模式里,比较偏激执拗,此时应该告诉他该怎么做,而不是一味否认他原来的做法。
同时,社会上往往把“心理病”和“精神病”混为一谈,而且公众往往对心理问题患者产生错觉,认为他们会干出一些“伤害他人的事情”,从而对心理患者敬而远之。一些医院的误诊,也往往造成把轻微心理问题的患者送进精神病院,这些对都自杀者是很大的打击。心理学专家建议以宽容、轻松的心态对待有心理疾患的人群。朱万里说,善待他人,为他们带来快乐,其实正是最简单有效的一种“心理援助”。 (本文来源:新华网 作者:茆琛 王胜先)
来源:网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