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籍男士李帮品在深圳打工时因脑出血去世,生前表示将其有用的器官无偿捐献
■万米高空传递爱心,两四川眼疾患者在成都康桥眼科医院终于等到重见光明的一天
“ 天啦,太好了,我能看见了,你们每个人我都看得很清楚!”昨日上午8点30分,成都康桥眼科医院(四川省红十字眼科医院)住院部27床,当眼科专家鲁齐主任亲自为前日晚才做完角膜移植手术的陈英萍大姐术眼敷料打开时,她一阵惊呼,高兴地从床上蹦了起来。一同与陈大姐做角膜移植手术的赖大姐也激动地说,这位素不相识的捐献者太伟大了,非常感谢他!
期盼光明,她俩等了40年!
今年42岁的陈英萍来自达州,22岁那年,她在做装肥料的塑料口袋时,把灰弄进了眼内,双眼视力逐步下降,被医生诊断为角膜变性,右眼视力微弱、左眼视力只有0.3。今年3月,陈英萍大姐在四川某医院做角膜移植,却至今没排上队。今年7月,她来到成都康桥眼科医院排队等候角膜供体。52岁的赖淑英来自自贡,40年前,她就患上眼疾,角膜发炎后形成角膜白斑,双眼视力逐步下降已有20多年,术前右眼视力还不到0.1、左眼视力仅0.25。
前日晚,这两位患者终于在成都康桥眼科医院等来好消息:她们将接受眼角膜移植手术!
捐献器官,他心系咱四川!
据了解,两名患者的眼角膜捐献者是一位在深圳打工、今年45岁的湖北籍男子李帮品。
2008年11月4日上午7时许,李帮品因脑出血在深圳去世。他生前表示,将其有用的人体器官无偿志愿捐献给深圳市红十字会,并将眼角膜捐赠到地震灾区的四川。为了完成其遗愿,李帮品的家属在其去世后的第一时间联系了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陈忠华教授。
接到李帮品家属的捐献请求后,陈忠华教授火速赶到深圳,将其双侧肾脏、双眼角膜和肝脏器官摘取下来。
肾脏和肝脏器官很快于当日下午在广州等地实施了移植手术,两只眼角膜搭乘2008年11月5日上午8时15分深圳航空公司ZH9823航班,于当日抵达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由深航无偿在万米高空架起一座爱心传递桥梁的特别航行通道帮助下,很快被送往成都康桥眼库保存。角膜移植手术在前日下午4时由成都康桥眼科医院的专家分别移植给了陈英萍和赖淑英两位女士。
术后第一天 她们看见久违的蓝天
据成都康桥眼科医院近视手术及角膜移植手术专家鲁齐主任介绍,刚做完角膜移植手术的42岁的陈大姐和赖大姐,术后第一天的视力就分别提高到了 0.3和0.15,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将有进一步提高。鲁齐主任表示,角膜疾病已成为第二位致盲疾病,角膜盲的主要治疗手段是角膜移植,我国目前有角膜盲者超过300万人。由于受角膜移植材料的限制,我国每年接受角膜移植的患者数量仅为5000例左右,不到美国等发达国家的1/10,绝大多数患者因等不到角膜源,长期生活在黑暗之中。四川省每年仅完成200多例角膜移植,其原因不在于手术技术和手术人才的缺乏,根本原因是可供移植的角膜奇缺。他同时呼吁,希望有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到志愿身后捐献眼角膜的队伍中来,让更多的角膜盲目患者重见光明。
角膜捐到四川 助川筹建红十字眼库
记者从深圳市红十字会有关方面和深圳狮子会眼库主席姚晓明教授处得知,这是在中国红十字总会决定在深圳等地进行器官移植捐献试点工作,深圳市红十字会率先在全国成立了器官捐献管理办公室以来,获得的首例多器官捐献。
深圳市红十字会考虑到成都康桥眼科医院在抗震救灾期间,共同与深圳市红十字会、深圳狮子会眼库配合完成了中国地震史上第一例眼角膜的捐献和移植手术,考虑到四川省红十字会正在筹建四川省红十字眼库等因素,决定将李帮品无偿志愿捐献的双眼眼角膜,赠送给作为国际狮子总会中国深圳狮子会成都康桥眼库的成都康桥眼科医院。
眼角膜 200万人在等待
中国目前等待接受角膜移植的患者有200多万,但因供体角膜缺乏,全国每年可以完成的全部角膜移植手术仅有2000—2500例,手术量还不到美国的1/10。而一项调查表明:在角膜捐献志愿者中,目前我国年轻人多于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受教育程度高者多于受教育程度低者……
调查表明,志愿者年龄分布不平衡,30岁以下的青年所占比例超过2/3。专家认为,这是一个具有现代观念,但思想不稳定、期待遥远、身后执行可能存在变化的人群。而思想成熟、可执行期待较高的60岁以上志愿者仅占9%,志愿者年龄构成的年轻化是导致实际发生的眼球捐献少的直接原因。
资料还显示,30岁以下的女性更愿意成为志愿者,比例高达62.8%,明显多于男性。研究人员分析说,这可能与女性更具爱心和同情心有关。调查还显示,绝大多数志愿者为高中以上、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学生群体,他们占志愿者总数的84.78%;而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所占比例仅为0.83%,二者差别明显。
由于年龄低,女性多是志愿者的基本特征,发生变化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因此志愿者的愿望与现实需求之间差距尚大。鉴于近年来国外有学者对角膜供体进行深入研究后认为,高龄死者的角膜可能作为供体的希望增大,有关专家建议:首先,要面向社区,在老年人群中进行宣传活动,并组织登记,以保障获得稳定角膜捐献的必要条件;其次,要加强与已登记志愿者的联系,组织宣传活动、定期发放宣传资料,倡导利他主义的道德观念;第三,希望促进国家或地区立法,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保障遗体角膜的稳定来源。
>>相关链接
角膜捐献亟待立法
在谈到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法时,专家认为,角膜捐献不仅需要弘扬精神,更需要进行法制规范。一些眼库成立多年来,花费了大量人力和物力进行眼球捐献的宣传,医护人员带头登记,并有眼科专家身体力行,在身后完成了捐献角膜的心愿。尽管这些工作提高了人们对眼球捐献崇高事业的认识,感动和带动了许多人加入志愿者行列,但是,由于我国没有相应的立法,加之思想观念、捐献渠道等方面的条件制约,目前各地眼库眼球捐献登记动员、角膜的采集、保管、使用等方面有很大差异,并存在不规范问题,角膜供体的供需矛盾仍十分突出。
据了解,世界各国的供眼来源主要依靠志愿者捐献和行政立法措施,提高公民的捐献意识。如美国近年的民意测验显示,90%的公民愿意身后捐献角膜和其他器官,其相关立法使得角膜供体成为其唯一可以满足临床需要并“出口”的人体器官;英国国会于1952年通过的“角膜移植法案”规定,如果死者已在国内32个眼库之一登记过捐献角膜,医生有权取其眼球供移植用。
>>天府快评
当一双眼睛闭上时请给另一双眼睛睁开的机会
采访中,记者深深感受到了像陈英萍大姐这样的角膜病患者的强烈愿望,以及那些不图回报、默默捐献眼角膜的爱心人士的伟大!
几年来,我们看到了无数位角膜捐献者的伟大,比如:一名刚出生一个月就离开了人世的婴儿,他的父母将孩子的角膜捐献给社会,成为我国年龄最小的角膜捐献者;全国模范教师、海南师范大学女教授郭力华成为了海南历史上第一位实现捐献角膜的勇者,这位在三尺讲台上默默奉献23年的女教师,她病逝后把美好留给了人间,让千余位来送她最后一程的人们热泪长流,国家和地方领导人为这位平凡而伟大的女性敬献花圈,并向其家属表示慰问;我国眼角膜移植第一人姚晓明博士曾强忍悲痛流泪将逝世母亲的角膜移植到患者眼中;内蒙古农业大学李莹同学把眼角膜作为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党费,在她永远地闭上了她那双美丽的眼睛时,远在深圳打工的21岁安徽女青年王俊和26岁的广东男青年张锦威的光明之窗同时开启,中央、自治区领导作出“向李莹同学学习”的重要批示,李莹的父母也随之递交申请,加入眼角膜志愿捐献者行列,实现爱与光明的接力……
尽管如此,深圳狮子会眼库主席姚晓明教授却说,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捐献数量相对于数量惊人的角膜盲患者而言,仍然是杯水车薪!
姚晓明教授同时称,仅一千五百万人的斯里兰卡,志愿身后捐献角膜的人数超过500万,目前已向57个国家捐献了5万多枚眼角膜,至少10万盲人因斯里兰卡人的捐献而挣脱黑暗。斯里兰卡人的眼睛,烛照着世界许多角落,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2007年大年初六遥远的斯里兰卡有位年过半百的心脏病患者,停止了呼吸,他捐献的一对眼角膜,被2月26日到访的斯里兰卡总统拉贾帕克萨作为国礼郑重赠给中国。这些,难道不应该让我们深思?
在这里,我们应该向那些无偿捐献者致敬!向生命致敬!我们更期待更多的人伸出热情的双手、献出最后的爱,弘扬中华民族热心助人的优良传统,积极投身到志愿在身后捐献眼角膜的活动中,为那些等待光明的兄弟姐妹们重见光明奉献自己的一分爱心。
当一双眼睛闭上的同时,请让另一双眼睛得到睁开的机会!我们相信,来自您重生的双眸,会令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感动!我们相信,只要有你的加入,只要有爱,在您的带动下,不死的灵魂、不灭的眼神,会越来越多……
>>回望历史
1990年我国出现第一位角膜捐献者
1990年9月14日,国际著名眼科专家、医学博士、北京同仁医院老院长张晓楼教授与世长辞。他做出的最后奉献是:捐出眼球角膜,使两位盲眼患者重见光明。
当年9月15日中午,北京市顺义化肥厂工人张成如、义利食品厂工人曲国华,被旋风般地从家里接到了同仁医院,并直接进了手术室。下午4时,他们顺利走出了手术室。两名工人接受角膜移植后盲眼复明。他们泣不成声,感激共产党培养出了像张晓楼这样无私奉献的共产党员、医院专家。
76岁的张晓楼教授是中国眼科医学界的巨擘,半个世纪以来他献身于眼科医学事业。50年代中期,他与汤飞凡教授合作,冒着失明危险,在自己眼中接种沙眼病原体,首次分离培养沙眼衣原体获得成功,引起世界医学界关注。1981年,国际沙眼防治组织在巴黎授予张、汤二位教授“国际沙眼金质奖章”。
早报记者宋永坤
来源:天府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