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为孩子扫清网络的阴霾?
2008-10-31

2008-10-30 10:46:46  江门日报

景贤学校引导学生健康上网。  孟庆雷 摄

  在孩子眼中,网络是天堂,那里可以找到知心朋友,可以找到好玩的游戏,还可以体会一些从未试过的有趣事;在家长眼中,网络是魔鬼,孩子接触就有可能学会说谎、学会打架、学会离家出走甚至违法犯罪……到底,哪个才是网络的真正面目?来自江海区检察院公诉科的统计数字显示:从2005年至2007年期间,未成年人犯罪每年都以5%的速度递增,而涉及网络(网吧)犯罪的占了8成!

  没有什么比数字更具体更触目惊心的了,是谁令网络“妖魔化”,是孩子?他们不过是混沌无知的少年;是家长?他们只是护犊心切;是社会?社会一直都在鼓励呼吁健康上网。到底是什么原因令网络变成打开了的潘多拉盒子?谁能来为孩子扫清网络的阴霾?

  1

  警钟:

  少年网上交友

  被打残

  2006年,16岁的外省少年陈东辍学从老家走出来,投奔在江门市区打工的父母。父母都在工厂打工,根本无暇顾及他,每天给他三几元让他随便应付三餐。没有朋友的陈东深感无聊,渐渐迷上了出租屋附近的网吧。在网吧里,他“无师自通”地学会游戏、打字,以及上QQ。网络的一切,令他大感新奇,每天父母前脚出门,他后脚就跑到网吧“上班”。

  这样的日子过了几个月,陈东混成了网吧的熟客,渐渐地在网吧也有了“当家作主”的“豪气”。那天网吧里来了一群同龄人,既有男孩也有女孩,其中一个女孩长得特别漂亮。陈东忍不住跑过去看她,她正在上Q,于是陈东加了她的Q,两人有一句没一句地在Q上聊起来。

  这一幕,被另一个男孩子看在眼中。傍晚时分,当陈东伸伸懒腰准备离开网吧时,那少年突然带来了4个与他一样大的男孩子,一哄而上把陈东拖出网吧。在众人的惊呼声中,陈东的手筋被挑断。

  虽然医生对陈东的双手实施了接驳手术,但他的双手已丧失了大部分功能。事后经办案人员了解,陈东当时在网上与那个女孩子搭讪,其实只是感觉在异乡孤独无聊,想交个朋友,而闹事的男孩子是女孩的男朋友,他以为陈东想抢他的女朋友,于是实施了暴行。

  这个故事,是江海区检察院公诉科副科长谭伟雄亲手办理的一宗案件。作为一名有多年从业经历的检察官,青少年网络(网吧)犯罪已引起他的深切关注。2007年,5名初中未毕业就辍学的少年通过网络认识后称兄道弟,四处作案威胁小学生拿钱给他们,对方不给就狠狠地打,有次为了抢一个小学生2元钱竟把人家打得满脸流血。

  “自2005年以来,未成年人犯罪每年以5%的幅度增长,而其中涉及网吧和网络犯罪的占了8成左右。”谭伟雄担忧地表示。

  办案人员发现,凡是涉及网吧或网络犯罪的未成年人,几乎都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家庭环境差,例如父母吸毒、父母离异或单亲家庭,缺乏家庭温暖;二是往往都是“问题学生”,有的更被学校劝退了。

  2

  家长:

  孩子上网学坏了

  黄先生的女儿正在上小学二年级,其所在的学校在市区是“名校”,可是说起学校鼓励学生上网的事,他就气不打一处来:“学校要求学生一年级就要接触电脑,二年级就要学会打字上网,你说这有什么好处?”令他啼笑皆非的是,偏偏女儿以上网为荣,前几天还叫他:“爸爸,你快帮我申请个Q吧,我想上网交朋友。”

  黄先生认为,除了特别情况外,学校实在没有鼓励中小学生上网的必要。现在的中小学生学习任务本来就重,学校还要求学生动不动就上网打印资料,对于没有电脑的家庭来说,这还会增加家长的经济压力。最令人担心的是,孩子在家上网还可以接受家长的监督,但如果他们到外面的网吧上网,约会网友,极有可能产生不安全因素。

  “孩子上网就会学坏。”这几乎成为所有家长的“共识”。在采访中,记者还获悉了一个令人叹息的个案。一位18岁的女高中生,因父母离异,她与父亲相依为命。由于父亲工作比较忙,平时无暇顾及她,于是她便在网上认识了一个男网友。每天,当父亲忙完一天的工作从外面回来,看到女儿正乖乖地躲在房间里上网,还以为女儿在学习,殊不知她正与一个素未谋面的人在“谈恋爱”。男青年的善解人意令她非常开心,她觉得他对自己的疼爱,连父亲都比不上。

  聊了一个月后,男青年跑过来江门与她约会。她谎称去同学家住,天天跑到出租屋与男青年同居。一个月后,她发现自己怀孕了,男青年却不辞而别……她无计可施,向好友哭诉。好友见事情闹大了,这才把这件事告诉了她父亲。

  “我那么疼爱她,她却觉得我对她的关爱比不上一个陌生人。”获悉此事的父亲心如刀绞,后来父女二人双双到市第三人民医院求诊,希望专家能指点“迷津”。

  3

  思考:

  沉迷网络只因内心孤独?

  黄飞燕是我市12355青少年维权心理服务热线的义工,每隔一段时间,她都会利用晚上到市义工联接听青少年的求助电话,为他们排扰解难。检察官的身份令黄飞燕分析问题更客观和深入:“早恋、网瘾、学习不好是现在青少年面临的最大问题,他们向热线求助的也主要是这类问题。”黄飞燕说,她曾接触过一些个案,很多青少年表示,经常感觉孤独,有些话不能与父母说,也不能与老师说,他们急需交朋友,根本不在乎对方好坏,只要能谈得来、玩得来就行。“这种‘饥不择食’式的交朋友,是非常危险的,事实上,当他们交了一个损友后,在缺乏判断能力的前提下,极有可能会被动地做出伤害自己或违法犯罪的行为。”

  黄飞燕曾接触过一个案例,打电话来求助的是一位中学生的母亲。据她说,她的儿子天天沉迷上网,经常上QQ聊天,也不知与什么人聊,因为这个原因母子俩经常发生冲突。她希望黄飞燕帮她做儿子的思想工作。哪料黄飞燕与其儿子一聊,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其儿子在电话中说,初中的学习比较紧张,所以在学习之余他每天都会上一会儿网,但时间不长,且控制得很好,但母亲就是不许他上网,一发现他上网就大闹大吵,令他非常反感。

  “是母亲的过分紧张导致了母子双方的矛盾。”黄飞燕分析说,出于对网络的“畏惧”,很多家长往往把网络“妖魔化”,其实大可不必。成年人以为现在的孩子衣食无忧,他们应该做的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殊不知他们也需要倾诉,也需要减压,网络在引导得当的前提下,无疑是他们接触社会、自我调解的平台。“

  “现在的青少年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其实就是社会矛盾的综合体现。”黄飞燕认为家长不能片面地把问题推向网络,推向青少年本身。现在的青少年一般没有兄弟姐妹,平时可能会比较孤独,在此前提下,损友的怂恿就有可能令其做了坏事而不自知,事实上他只是“感觉好玩”,或许想做些标新立异的事情引人注意而已。

  4

  声音:

  家长不必谈“网”色变

  对于网络,市第三人民医院心理治疗师许律琴有自己的见解:“网络其实只是一个供人学习、交流的平台,而不是魔鬼的化身,比如一张刀,有人用来切菜,有人用来杀人。”她认为,只要引导得当,网络其实是人类的朋友。网络现在之所以出现如此多的问题,是因为家长与孩子本身处理不好现实中的问题,然后通过网络这个载体表现出来了。

  很多家长因为工作忙碌或者生存压力,动不动就对孩子呼来喝去,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想法,更不会了解他们的苦闷。事实上,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的痛苦,也是切切实实的痛苦,如果得不到大人的理解,他们可能会通过其他途径来渲泄,例如网上交友,例如网上拉帮结派胡作非为等。“其实,网络上表现出来的一切,恰好是他们对现实的极端不满,只不过他们通过网络上表现出来而已。”

  许律琴建议父母们,在与孩子沟通时,一定要让孩子懂得,网络虽然是虚拟的,但也是一个相对“现实”的社会,网上有好人也有坏人,必须时时怀有一颗警惕心,同时,在网络上进行任何非法活动,一样是要付出代价的。另外,父母不妨多向孩子灌输一些法律常识,例如什么行为会伤害别人,什么行为会令自己受伤害,让孩子知道后果,避免因为无知而违法犯罪。

  需要指出的是,家长大可不必谈“网”色变,只要引导得好,网络会是很好的老师,可以引导孩子进步,学到很多知识,丰富他们的阅历;不过,为了预防孩子染上网瘾,影响学习,家长必须要限定孩子的上网时间,因为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家长必须“强行干涉”。

  5

  对策:

  网吧管理“新政”

  将密集实施

  今年初,有人大代表提出,我市的网吧管理存在诸多漏洞:网络色情、凶杀、赌博充斥其中,一些青少年迷恋网吧,沉溺在不健康的内容中,荒废学业,严重影响身心健康。一些网吧经营者为了经济利益,甚至为上网的青少年提供食宿。建议有关部门制定相应措施,规范网吧的管理,加大执法和处罚力度,禁止未成年人进入。今年8月,市文广新局在答复中表示,这个建议“符合我市目前网吧业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是我们目前正在着力落实的重要工作。”与此同时,该局也提出了以前从未见诸于媒体的对策。

  市文广新局在给人大代表的答复中表示,目前我市网吧监管工作已经步入程序化、制度化,各项工作制度落实到位,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市区内部分网吧业主还存有侥幸心理,文化市场执法人员对网吧的巡查工作稍有宽松,就会有个别网吧出现接纳未成年人的情况;开平、新会等市、区的网吧存在的问题相对较多,特别是位于城乡结合部的网吧,监管难度比较大,接纳未成年人等违规经营行为还时有发生。

  目前,市文广新局和市公安局正在积极筹备建设网吧实时录像监控系统,该系统可以24小时全天候对网吧接纳来客情况进行监控,使网吧监管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并且可以彻底消除检查工作在时间上的盲点。市文广新局多次同市公安局研究网吧监控的具体实施办法,并通过人大提案,争取财政支持解决经费。

  另外,市文广新局目前正在与民政部门沟通协调,组织筹建“网吧协会”。 “网吧协会”的建立,不仅能够提高对网吧业的宏观监督,还可以加强市区内各网吧的自我约束,避免产生由于恶性竞争引发的违法违规经营事件。

  文广新局还开始筹备设立江门市区网吧义务监督员,力求加强社会对市区网吧经营行为的监督,最大限度地遏制网吧接纳未成年人等违法经营行为,不断规范市区网吧经营行为和经营秩序。

  或许,这些网吧管理“新政”出台后,能扫清网络天空的阴霾,令我市的网络(网吧)的管理从此踏进健康有序行列。这,也是所有父母的希望。

  □文/本报记者 谭月韶

来源:江门新闻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