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市红十字会第一次召集遗体捐献志愿者进行座谈。座谈会上,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我市志愿登记捐献遗体的市民达到25位。这其中有夫妻,也有父女;有耄耋老人,也有70年代生人。他们志愿捐献遗体的那份坚定与自愿加入宣传遗体捐献工作的热忱令人感动。
“10年前就有捐遗愿望了”
家住后塘花园的张亚娟今年57岁。她告诉记者,10年前看到一则关于遗体捐献的报道时,她就有百年后也要捐献遗体的想法,但苦于不知去哪里登记、遗体捐献流程怎样,于是这个想法一直被搁浅。“直到去年,我才知道可以去市红十字会办理相关手续。了解这个信息后,我立即去登记了。”张亚娟让儿女在《遗体捐献志愿者登记表》上签好字,并要求他们在她走后的4个小时内通知医学院的遗体捐献接收站。“一个人在死后能把一些有用的器官留给他人,或作为医学研究、病理探讨的标本,这是件很有意义的事。况且,还能为国家节省土地,利国利民。”张亚娟说,志愿捐献遗体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
退休前从事医务工作的李大荣与女儿都作了遗体捐献志愿登记,李大荣还将《捐献证》随时带在身上。“如果哪天我在外面不幸发生意外,有人看到该证件的话,就会妥善处理遗体。”李大荣平静地说。今年63岁的吴雨妹则告诉记者,为了说服子女,她先做通老伴的思想工作,让老伴第一个签字同意。子女见母亲这么坚决,最后都由反对变为支持。
“我们乐意为宣传捐遗出份力”
虽然市民志愿捐献遗体的意识越来越强,但到目前为止,我市遗体捐献成功的只有1例。据苏州市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苏州,捐献的遗体主要用于医学教学。像苏州大学医学院每学年需要70具左右的遗体用于上人体解剖课。全苏州的遗体捐献数量还不够用于教学。由于捐献人的委托人不熟悉遗体捐赠流程、通知时间晚等原因,常常导致遗体捐献失败。
“今后我们要让更多的市民了解遗体捐赠的流程、意义,动员更多的人加入遗体捐献志愿者队伍中。”当得知遗体不够医学教学使用时,不少志愿者表示,以后要多与市红十字会联系,参与到宣传遗体捐赠工作中来。有人建议说,从身边做起,首先要让亲戚朋友理解、支持,从而参与到这份“可以让生命得到另一种延续”的志愿行动中。80多岁的庄腾达和张亚娟自告奋勇地说:“我们都住在朝阳街道,那一片的宣传工作我们可以带头做,每天早锻炼时带些相关资料供老人们取阅。”
来源:苏州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