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老年人口951万,独自生活的所谓“空巢老人”285.3万,广州30.9万
图:养长臂猿7年的孤寡老人佘伯因病进老人院。分手一刻,长臂猿抱住佘伯不愿分开
孤灯,孤影,空房,老人,这便是所谓的“空巢老人”。作为近年引申出来的名词,其意指无子女共处,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每个人都有老的一天,身为子女的我们,不管是否与父母天各一方,如果可能,请都在这一天回到父母的身边,与他们对饮一杯醇香悠长的菊花酒,为他们做些什么。
省社科院人口专家昨日介绍,我省三个老人中大概有一个是空巢老人。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951万,空巢老人大概有285.3万,而广州市就占了30.9万。
去年底,广东省老龄委对全省老年人口做过统计。截至2007年底,广东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951万,预计到2010年和2020年,全省老年人口将达1063万和1487万。广州市老龄委昨日透露,目前广州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有103万。
省社科院社会学与人口学研究所所长郑梓桢昨日介绍,目前全省老年人口中,约有30%属空巢,这一数据同样适用于广州市。这或意味着,目前,我省空巢老人已达285.3万,而广州市则占了30.9万。
无疑,随着国家人口迈入老龄化,空巢老人将呈愈演愈烈的趋势。
文化高的老人更喜独居?
郑梓桢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早年留学国外,而今,儿子在澳大利亚读博士,亦属典型的空巢家庭,其自称是“双肩挑”。
“很多空巢家庭从40多岁开始。”郑梓桢说,因为大多数文化层次高的人,都舍得花钱给子女求学,甚至出国留学,这造就了不少空巢老人。
本报讣闻版自2006年11月至2008年9月间所报道的74位老年逝者中,有49位是空巢老人,仅有25位与子女同住,空巢老人占了约66%.
而经调查发现,空巢老人多以公务员、教授、工程师、医生、军人、教师等为主,家庭环境较为优越;部分老人则因其子女文化层次、社会地位及收入高,成家后均搬出居住,而留守空巢。非空巢的老人则多为纺织等行业的老职工、无业人士,这部分老人因其家庭环境较差,子女属 “啃老族”,或无力另购房子,而选择与老人同住。同时,亦有小部分家庭环境好的老人,儿女孝顺选择与其同住。
对此,郑梓桢认为,中产阶级的空巢家庭与其对子女的教育投入有关。“很多中产阶级早年离开父母求学闯荡,造成父辈成空巢,而到其子女一代,这个也继续沿袭下去。”郑梓桢表示,大部分有文化的老人,或更喜独居。
但同时,他也表示,并非只有文化层次高的家庭才会空巢。“有些家庭贫困的人到外面谋生,或因无力购置大房,而无法把父母接到身边。”郑梓桢说,文化层次高的老人,在送子女外面读书时,其实已预见自己将来的空巢。
老人服务机构需更细化
经调查,郑梓桢认为,社会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相对应的工作还没完全开展到位,在物质上与精神上准备不够。为老年人投入的老年机构投入不多,提供不完善。社会该对老人机构进行更细节化的投入。
比如社区老人活动中心,能吹拉弹唱的较少,大部分只有单一的麻将、扑克,稍显单调。“打久了,仍是孤独。”郑梓桢说。
郑梓桢认为,目前社会在社区医疗等方面的服务项目,仍是不够周到、贴心。“虽有社区医院可提供上门服务,但大多却无法治病。”郑梓桢就曾亲见一个老人患病,虽有社区医院上门,但因其医术有限,仍是只得选择到大医院。
郑梓桢肯定广州市目前对老人免费乘公交、进公园的做法。但他也认为,社会对老人的投入,还得更细节化,其中还有很大的提升与发展空间。譬如,很多老人因炒股等上当受骗,输掉钱财,郑梓桢建议,政府或社区可以考虑,在社区里针对此进行办班。
■案例
83岁的她每天等越洋电话
●人物:许女士,83岁,原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支部书记,1986年离休
前日,广州全天大雨,83岁的许女士唯一外出的机会———煅炼被中止,闷坐在家中,她把电视开得很大声。唯一能让她感到慰藉的是,早上9点,儿子关炜东的越洋电话准时响起。
许女士是广州30多万空巢老人的其中一位。
1982年,许女士的独子离开北京协和医院,到美国工作。不久,又改行学了计算机。此后,儿子辗转在加州、洛杉矶等地从事计算机工作,甚少回国。
许女士原是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的支部书记,1986年离休。去年3月,老伴去世,儿子回家奔丧完毕,又返回美国。无所依的许女士只好请了一个保姆。
“能不寂寞么?”许女士说。老伴的去世,让她花了一年多才抚平失落。“想也没有用,担心就是。我担心他,他又担心我。”儿子今年53岁仍独身,以往他顶多一年才回家一次,如今近一个季度回来一趟,尽管每次只能呆上三五天。每天晚饭后,约为6点半,他会准时打越洋电话回家,这时候的广州,是早上9点,许女士刚刚煅炼回家。
儿子上一次回家,是在今年8月底。“春节他说会回。”许女士开始掰着手指数,“还有110多天。”
■子女心声
让父母空巢乃迫不得已
据了解,目前广州外来人员约在500万以上。对于让父母空巢,很多在外工作的子女也有其难以言喻的心声。
记者陈先生:想接他们过来,可到哪儿住呢?
湖南怀化人陈先生今年28岁,4年前到广州某媒体当记者,月薪约4000元。“老家太冷了,他们老早就想过来,但我没房,他们来了到哪住呢?”陈先生很矛盾。如今他与朋友合租在天河员村,每月水电费就花去近1000元,加上其它开销,所剩不多。“我打算让他们冬天来广州打工,夏天则回乡下务农。”陈先生说,明年春节,将接父母来广州适应。他表示,让父母空巢实乃迫不得已。
民工邓先生:等挣了钱回家养老兼陪父母
今年45岁的邓先生是湖北人,目前在某工地当泥水工,月收入1000多元。对于让父母空巢,他觉得理所当然,“我如果呆在家里务农,他们会生活得更困难!”邓先生打算挣了钱后就回乡下陪父母居住。
来源: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