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人员离开忙碌的一线工作以后,如何打发时光,开始有情有趣、有滋有味的老年生活,在新的起点上获得新的充实?如何才能做到退休不褪色,老人无老态,生命之树常青?通过调查和观察,笔者认为关键在提高精神生活质量,重视其精神层面的需求和向往。从一般意义上说是这样,从应对悄然而至的“白发浪潮”、“人口老龄化”的需要来说,更是这样。
精神是生命的脊梁。人总是要老的,惟有精神之花,可以常开常新,永不凋谢。退休人员从社会大舞台退居以家庭为中心的小天地,一转身过起了“万事由人忙,一楼容我静”的生活,在获得了些许轻松和短暂快慰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孤独和寂寞感,因而对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非常强烈。前段时间这方面的“万人问卷”调查表明:这种需求只有多少之分,没有有无之别。其中95%的人渴望改善现状,提高水准;50%以上的人热切期盼活动舞台更大一点,以便使自己重拾旧好,一展其长;即使是那些认为精神生活基本充实的对象,也并不满足,同样希望提高质量。
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现有60岁以上的老人1.43亿,超全国总人口的10%。专家分析,21世纪上半叶,我国将迎来老年人口高峰,预计到202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将达到11.2%,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16.1%,分别达到1.64亿和2.34亿人。如此庞大的老龄人群,无疑是构建和谐社会所不可缺少、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社会和谐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之总和,没有退休人员的和谐,整个社会的和谐就无从谈起。我们就应该以“宁叫蚕老叶不尽,莫使叶尽蚕不老”的态度给他们以足够的“精神食粮”。
人们普遍认定,“一个人的晚年生活是幸福的,他的一生就是幸福的。”我们提高退休人员的精神生活质量,目的就在于增强他们的幸福感,使他们的快乐感受度和幸福享受度都能达到最佳状态。这一方面,要充分调动退休人员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修理好自己的精神家园,另一方面,要加大行政推动力和社会关注度,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提高组织程度,提高服务水平,努力使退休人员的精神生活质量有一个新的飞跃。具体要做到六个“给”:
给理念,顺应时代潮流。前苏联有句谚语:“和时代并驾齐驱的人永远年轻”。提高退休人员的精神生活质量,首先的和第一位的就是要把反映新时代、新生活的思想、观点、理念灌输、传递、介绍给他们,引导他们以年轻的心态,旺盛的求知欲望关心国内外大事,学习新知识,接受新观念,紧跟时代的步伐。例如“人到无求品自高”、“幸福在于知足”、“活到老,学到老”、“健康就是美”、“友谊能添乐,也能分忧”、“不可含怒到日落”等等。这些理念是传统的,又都是时代所需要的。同时,还要引导退休人员学习和运用新思想、新文化、新观念去分析和认识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如学会从美学的角度去欣赏年轻人的前卫,从进步和文明的角度去看待他人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从科学理财的角度去看待年轻人的提前消费,从强身健体的角度去看待喜欢唱歌跳舞的老年人,等等。总之,对于外界的新鲜事物,能够学会以宽容的态度去接纳。
给阳光,化解不良情绪。给阳光,直白地说,就是要从社会和家庭的角度,给退休人员以充分的亲情、友情和爱情,在关注他们生理健康的同时,切实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让明媚的阳光真正洒进他们的心田。俗话说得好,气气恼恼成了病,快快活活救了命。人生有时就是活一种心情,心情质量也是生命的质量。关注退休人员的精神生活,必须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尽可能多地用快乐、舒畅、开朗、恬静、和悦、好感、豪爽等积极情绪去感染他们,把可能引发的愤怒、焦虑、恐惧、沮丧、悲伤、不满、烦恼、嫉妒等消极情绪减少到最低限度,消灭在萌芽状态。要善于引导老年朋友调整心态,学会清除情绪垃圾。在平时工作中,要注重引导退休人员强化“规律”意识,让他们深刻认识“人走茶凉”是规律,“门庭冷落”是必然,“炎凉看透心常逸,淡泊能安趣自生”,彻底消除“树老根枯”、“人老珠黄”的悲观思想和消极情绪,坚定美好的信念,将退休生活视为另一种绚丽人生的开始。
给舞台,拓展活动空间。退休人员丰富的精神生活,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和载体来反映。目前这方面的状况是:有舞台,但还不大;有阵地,但还不多;有设施,有活动,但还很有限。普遍存在着组织程度低,活动要求低,设施利用率低和覆盖不广泛,管理不到位,服务跟不上的问题。今后,要围绕“多层次、广覆盖、立体化”和“拓宽空间,正常活动;强化管理,优化服务;靠船下篙,各得其所”的基本思路和要求,切实加强载体建设。多做培养兴趣、激发热情的工作,帮助退休人员扩展社会网络,打破自我局限的生活方式,给退休人员提供能够“健康身心、焕发活力、愉悦自我”的舞台。
给示范,发挥骨干作用。退休人员的有声有色的活动,离不开一大批热心公益事业的老同志的自觉参与、主动带头和乐意奉献。为此,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以这些有爱心、有热情、有特长、有影响力的老同志为骨干,根据他们与广大退休人员“心相通、境相同、意相投、情相融”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去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头作用。一方面,在他们中间物色有心人、热心人、带头人,先行、定期、有针对性地组织培训,让他们成为名副其实的骨干和“领头羊”。另一方面,扩大亮点,通过他们去影响和带动其他退休人员,让越来越多的老人参与活动。给示范,要着重帮助退休人员找到晚年生活的兴奋出口。而对于那些无特长无爱好的老人,最好的兴奋出口莫过于在社会团体的组织下,参加一些老年志愿者活动。给示范,还要注意引导和鼓励退休人员走出家门,多交朋友,让他们在与人热情交往的氛围中摆脱寂寞,忘记烦恼,赢得愉快。
给服务,务求赢得“双满”。即需求的满足感,服务的满意度。为了让退休人员能够获得一种满足感,在为“退休人员服务上”,要始终把“必须”、“确保”、“坚决”作为工作中的常用语、关键词,说在嘴上,记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退休人员工作要向主动型、经常型、感情型转变。要真正带着一份真情去工作,倾注一片爱心来服务。把对退休人员服务的真心、诚心、热心、耐心、细心贯穿工作始终,做到日常服务到位,重点服务到家,特殊服务到人。服务无微不至,诚信无所不在。要不断探索和总结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新方法,不断拓展服务项目,延伸服务领域,改进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为了使服务更具针对性,相关部门和人员要有超前意识,提前介入,全程跟踪。根据新的情况和新的需求,适时盘点和修订“安老计划”,让“安老计划”能“安老”,符合退休人员生活的变化和需要。
给环境,营造良好氛围。提高退休人员的精神生活质量,万万不可忽视环境因素。我们要充分利用向退休人员提供生活、医疗、保健、娱乐、教育等各种优惠服务的机会,刻意营造尊老敬老的氛围。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有些老人对社会福利机构尚存在不少偏见,例如,把养老院看作孤寡老人院,是无儿无女、无亲情和温暖可言的“孤岛”,因而说什么也不愿去养老院生活,怕被人耻笑和瞧不起,子女送老人进养老院,也被视为“不孝”,甚至遭到非议。针对这种状况,要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通过广泛深入、经常持久的宣传教育,彻底冲破一切旧思想、旧观念的羁绊,营造一个有利于退休人员健康、愉快的社会环境。退休人员曾经有过风华正茂的年轻时代,也曾经以自己的心血和汗水谱写出一曲曲壮丽的青春之歌。如今退休了,有的人总是不能从过去的风光中走出来,这说明营造良好环境固然需要举全社会之力,但更离不开退休人员对自己的认识定位和主动适应环境的种种努力。我们要善于帮助和引导退休人员站准角度,摆正位置,转换角色,适应环境,从名利中走出来。既能在激荡人心的活动中体验激情的热烈奔放,又能在平淡如水的日常生活中享受悠然自得的情趣;既能在集体活动中感受快乐,又能在独处时创造充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怀着希望,带着憧憬,找回属于自己的第二个春天。
来源:泰州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