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残疾人是残疾人这个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一位因公致残的新闻界人士曾经指出:“残疾,不是残疾人自身的过错,而是大自然选择的结果,也是人类社会发展所付出的残酷代价。残疾人不仅承受着自身生理残障所造成的不幸和困难,而且往往不得不领受社会的人文缺陷所带来的痛苦和艰辛。”这对精神残疾人来说,更是如此。他们处境最为艰难,理应得到多一些更多一些关爱和扶助。
全国城乡现有残疾人8300多万,其中精神残疾人就有1300万(还未把抑郁症、老年痴呆症患者统计在内),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精神残疾人尚有增多的趋势。据精神卫生专家肖泽萍教授透露,经测算,上海重性精神障碍患者现在约有30万人,病情较轻的精神病人肯定更多。这些年来,精神残疾人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关心和扶助,精神科医院更是做了大量工作,卓有成效。但是,精神残疾人受到冷落、歧视的现象还时有所见。
许多精神残疾人、尤其是重性精神障碍患者,目前还不得不面对“要么住院要么在家”的现实,而这两个方面又都存在众多难题。
先说“住院”。上海全市精神科病床现有一万张,仅占约30万重性精神障碍患者的三十分之一。精神科医院一般都面临着许多远非医院本身所能解决的难题,比如:经费匮乏、设备不足、病床紧张;医护人员经济收入偏低,队伍很难稳定;精神科重要药物价格昂贵,等等。再说“在家”。精神残疾人尤其是重性精神障碍患者,一般都缺乏正常行为能力,思维往往混乱,还存在“自我封闭”和“社交恐惧”,而对越是最亲近的人,往往越是疑心重、矛盾多,一点琐事也容易发怒。不少重性精神障碍患者住院时可能病情比较稳定,可是一旦出院回家,由于环境和条件不同等原因,病情极易反复,严重时神智昏迷,伤人毁物,妄想幻觉同时出现。
在上海,本来还有医院和家庭之间的“中转站”或称“过渡港”,就是曾经出现在许多街道和乡镇的“工疗站”、“福利工场”、“康复活动室”等,白天供轻度精神病人参加劳动和活动,晚上回家休息。这些年来,绝大多数这类“中转站”都先后停办关门了。最近,示范性精神疾病患者社区康复基地———心申康复中心,在市精神卫生中心正式成立。这当然是个好消息。希望它能真正发挥示范作用,不断探索,积累经验,早日逐步推广。更希望社会各方积极创造条件,争取设立有助于较重或重性精神障碍患者治疗和康复的合适机构,为他们缓解难言的痛苦,为他们的家属解除后顾之忧!
今年十月十日是联合国设立的第十七个“世界精神卫生日”。在这个日子即将到来之际,愿在这里强烈呼吁:请给精神残疾人多一些更多一些关爱!希望以北京残奥会为契机,在“世界精神卫生日”到来之际,开展一次有规模、有影响、有实效的宣传教育活动,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在全社会形成“维护(精神)残疾人权益,保证(精神)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良好风气,为千百万精神残疾人造福!
来源:解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