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天我市举办的第五次无偿献血表彰大会上,徐治初因近10年来献血总量超过1.2万毫升,被授予无偿献血奉献奖称号。一个成年男人的全身血液总量平均只有四五千毫升,他已献出了相当于全身血液量的3倍的血液。
10年献血1.2万毫升
“无偿献血奉献奖”、“无偿献血金奖”、“爱心天使”……类似这样的奖章,徐治初已经拿过很多次了,但当他再次获得红色证书时,依旧很激动,“对我来说是很光荣的事。”献血、献血小板、献造血干细胞,徐治初一样都没落下。提到徐治初这个名字,苏州市红十字会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非常熟悉,“一直献血,而且还捐过骨髓,我知道的。”
徐治初是苏州科技学院的一名年轻教师,第一次献血让徐治初印象深刻,“第一次献血是1999年,那时候我还在读书,在铁道师范学院(现苏州科技学院)读大四。当时《献血条例》刚出台,我们响应学校团委号召,集体到苏州市红十字会中心血站去献血。”徐治初称,其实当时作为学生的他,也不太明白献血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因为是刚开始推行无偿献血,学校又进行了不少宣传,觉得是好事,就跟着大家去献了”。
谁也没想到,就是从这一次“随大流”的献血开始,徐治初的献血经历延续至今,跨越十年。从那以后,徐治初每年都会到血站去至少献上两次全血,“开始的时候每次只能献200毫升,后来标准放宽到400毫升后,每次就献400毫升了。”在2003年初,徐治初还填写了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同意书”,成为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中的一员。
直到2004年10月左右,徐治初停止了捐献全血,改成了捐献血小板,“那年刚开始提倡捐献血小板,因为病人即使输血,也不是输全血,而是输成份血,捐全血的话其实比较浪费;而且捐全血半年只能捐献一次,但血小板每个月都可以捐一次。”从此,只要身体条件允许,徐治初就会去血站捐献血小板,每年都会捐上9到10次。粗算下来,他的献血总量早已超过1.2万毫升,而敲满红色印章的献血记录本,他已拥有了四本。
不与自己救活的人见面
徐治初还是一位“捐髓”志愿者。巧合的是,2004年3月,他在媒体上看到了有关中科院上海物理研究所张滢清博士患白血病的报道,4月份时接到了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称他的HLA血型(人类白细胞抗原)与一位白血病患者的HLA血型初步配型成功,希望能做进一步的检查,而这名患者就是张滢清。
徐治初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紧接着进行了HLA高分辨检查。二次配型非常顺利,供体与受体的HLA配型完全吻合,除了六个主点位全部相合外,六个支点位居然也全部一致,这样的配型成功率只有近百万分之一。
随后他赶到了上海,用去五天的时间完成了手术。但这件事他没有敢告诉自己的父母,只告诉了他的女友——现在已成为他妻子的孙新征和她的父母,“我的岳父岳母开始也不太愿意接受,但是后来觉得这是救人的好事,还是同意了。”骨髓移植手术完成后,徐治初便回到学校,继续开始自己的工作,但他再没有联系过张滢清,对张滢清的病情及近况,也是看媒体报道后才知道的,“我也很想知道他好了没,但是根据国际惯例,供体和受体之间是不可以再联系的,而且我从新闻里知道他病好了,也就可以了,他有他的生活。”虽然张滢清也曾找到徐治初所在学校的领导,想表达自己的感谢,但徐治初还是没有与他正式见面。“我捐献骨髓也好、捐献血小板也好,都只是一种互助的行为,任何人都可能有需要输血的时候,只要我身体健康,我就可以去做”,徐治初对本报记者说。
来源:苏州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