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教学中,学生即巴甫洛夫的狗。在这个学生即"狗"的时代,教师亦即犬儒。作为犬儒主义者,他们没有像古希腊的犬儒主义者一样坐在桶里来表现自己的玩世不恭;他们也没有像狗一样行乞天下,以某种怪戾来对现实进行冷嘲热讽。他们在现实中,只是已经学会了安分守已,学会了自我麻醉和意淫,并以"难得糊涂"的犬儒思想来进行自我嘲解。
看看同行们,总让人心里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滋味。他们辛勤地劳作,却似乎不知道为何如此,尽管他们清楚自己这样做是在挣钱聊以糊口。作为一个文化群体,他们身上明显地还残留着封建社会里文人的特点。面对现实的种种虚无与荒谬,他们更多的是采用了"求诸内"的策略-当内心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时,就调节内心的心态来使内心精神与外部环境达到一种平衡。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们成为了建构主义者-"精神建构者"。在鲁迅那里,他把视野内所观察到的分裂人格,浓缩成了笔尖下的阿Q,通过阿Q来把这种精神景观通透淋漓地表现出来。客观地讲,虽然这种策略不能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但它能让教师们随遇而安,在逆境中生存下来。
犬儒主义者的典型特点就是表里不一,言行不一。无论世道怎么样,日子还是总得过下去的,这就是犬儒主义者的生活哲学。诚然,除了秦始皇"焚书坑儒"活埋了五百儒士的少数几个历史事件外,自古以来当文化受到摧残或钳制时,天下文人们的性命总的来说还是保全住了的。目前,教师们的日子也还算能过下去,但他们深深地知道:提出批评意见,好处是绝对没有的,不仅无法改变一切,反而坏处却可能源源而来。对于教育环境的恶劣,他们不想说;对于高压的奴役性管理,他们不想说;对于班上的双差学生,他们还是不想说。我说了,对你可能没有一点意义,而给我带来的麻烦却可能很多。我不说,对你也没有坏处,而对我却可能有点好处。于是,不理解的接受,不反抗的同意,就无形中成为教师行为的典型规范。
我们赞扬教师的生活韧性,因为这是社会对其成员最满意的品质。当社会与政府无法解决问题,把责任归咎到学校时,教师们的那种逆来顺受的韧性就受到社会的大力褒扬。此时,如果为教师封顶"天下最伟大的职业"的桂冠,为教师头上罩上一层圣洁的光辉,足以让教师们感恩涕零忘乎所以。如果再来一场教育运动,教师们更是满腔热情丧失头脑。结果,除了几位精神领袖的横空出世外,中国教育并没有因此得到丝毫的改变,徒留得几位精神领袖偷着乐。
联想到"精神建构者",教师们的这种生活韧性其实也就是"劣根性"。当教师是因为我没有能力,所以我只能当教师。但我会说,我当教师是因为这个职业高尚,我以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教育了为荣,我是个高尚的人。在这个"教育不靠智慧而靠体力"的时代里,当我累得心力交瘁像骆驼祥子,心里不停地咒骂时,我还会告诉别人说,我是多么热爱教育,我是多么敬业的教师!我知道让学生死记硬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我会告诉你,大学都上不了还谈什么创新能力!?我知道教学只针对班上极少数的学生是不道德的和缺乏伦理的,但为了良心好受,我会这样认为:让几个精英考大学就是对中国教育最大的贡献!我知道我灌输的全是犹如垃圾的知识,但我会正义凛然地告诉学生培根的那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就这样,在内心的痛苦与外表的喜悦之间,在悲剧的现实与喜剧的表演之间,在良心的拷问与行为的麻木之间,教师们的人格开始分裂,人性开始异化,实实在在地成为了现代的犬儒主义者。网易博客 作者:大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