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关口难以跨过,已经度日如年,不如就此放弃。”博导余虹坠楼前如此留言
死亡是人类迟早都要面对的,心理疾患,一个看不见的杀手,却拉近了人类与死亡的距离。很多人认为只有器官疾患才是病,心理疾患常常被忽视。事实上,只有身心都健康的人才能称为“健康”之人。
9月10日是世界预防自杀日。据卫生部门2007年统计,中国自杀率为28.7/百万,为世界高自杀率国家之一,与其他国家男性自杀率高于女性不同,中国的自杀率是女性高于男性,农村高于城市。
今年世界预防自杀日的主题是 “全球化思维、全国性计划、地方化行动”,山西省精神卫生中心医学心理科主任彭超英呼吁,不要忽视你的心理问题,关心你的亲人与朋友,不要等他们放弃生命时才来惋惜,从现在开始,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生命轻如鸿毛
三晋都市报:曾经有人把自杀者分为两类,一类为“什么都已经想开的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无法弥合导致绝望而自杀;还有一类正好相反 一点小事弄得 “什么都想不开”。生命为何如此之“轻”?自杀和哪些心理因素有关?
彭超英:大部分曾经想过要自杀的人现在都很高兴自己还活着。他们说,当时并不是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他们只是想终止自己的痛苦。人为何会自杀?直到目前,确实还有许多内容没有搞清楚。也正因如此,自杀显得很神秘。对自杀的研究,需要医学家(精神医学、法医学、预防医学)、社会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等专家的多角度投入,但应该肯定的是,自杀是生理、心理的异常,因此,应作疾病处理。这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还是在肉体、精神和社会方面的完全良好。”
从疾病的角度看,自杀有典型或不典型的前驱症状,如情绪低落、抑郁、思维迟钝、食欲不振、体重下降、人格解体、注意力缺乏、性欲缺乏、失眠等;自杀有病因,如生理、心理、社会的原因。导致自杀的最大因素是抑郁症。如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活着真没劲”、“我觉得活着没有什么意义”、“我还不如死了好”之类的话,就是抑郁情绪的一些表现。
三晋都市报:哪些人是自杀的高危人群?
彭超英:调查显示,女性自杀者多于男性自杀者。现代妇女除了在工作岗位上要和男士一样参与社会竞争外,还要做好家庭主妇,扮演儿媳、母亲、妻子等多个社会角色,她们要面对来自家庭的压力,有许多妇女还常常受到家庭暴力的侵害。一旦有事情处理得不如意,就会将女性逼向死亡的幽谷。
此外,自杀已成为青少年的头号死因,原因在于,他们要面对学业压力、社会压力、家庭压力,而他们在学校和家庭缺乏必要的挫折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这就造成了他们面对压力时缺乏相应的应对能力。老年人自杀率也居高不下,一般要占自杀人数的20%至25%。原因主要是由于罹患绝症,不愿再给子女增加负担。
抑郁就在身边
三晋都市报:在生活中我们很少听说有人患抑郁症,那么抑郁症普遍吗?容易治疗吗?
彭超英:抑郁症并不少见,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曼将抑郁症称为精神病学中的“感冒”。因为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疾病,每十位男性中就有一位,而女性则每五位中就有一位。有人一听说抑郁症,就定和心胸狭隘或意志薄弱联系起来,这是不正确的。现在国人心理健康的观念比较淡薄,对健康的认识基本上还停留在生理健康的层次,所以会有这样的误解。其实得了抑郁症只要积极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很快便能走出抑郁的阴影。
很多抑郁症患者往往心存顾虑,不愿到心理科或精神科就诊,怕被人轻视或称为“精神病”。其实,抑郁症是完全可以治好的,抑郁症也不会发展为精神分裂,抑郁症与精神分裂根本就是两回事。
三晋都市报:调查研究显示,抑郁症是导致自杀的首要原因。那么如何判断一个人的抑郁症已经发展到比较危险的程度?
彭超英:社会学家曾在“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中列出了43项生活中的突发事件,包括配偶死亡、离婚、夫妻分居、入狱、疾病、结婚、激情工作、退休、家庭成员健康改变、性的问题、家庭增加新成员、事业再适应、经济状态改变、工作责任性质改变、子女离家、突出的个人成绩、入校或离校、个人习惯的修正、与上司纠纷、工作时间或状态改变、住所改变、学习改变、睡眠习惯改变、进食习惯改变等。任何突发事件在一年内达到150个生活改变单位,便被定义为“生活危机”。如果情绪低落是由“生活危机”导致的,从时间上讲,正常情况下抑郁状态不应该超过三个月,如若超过六个月,则应向专业人士求助。从程度上讲,抑郁情绪不应该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如果一个人心境低落到对任何事都不感兴趣,不闻不问,不知吃喝,失去工作能力就算程度过重,应该立即求医。
三晋都市报: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能发现身边人的自杀动机,从而提前预防?当我们发现身边的人有自杀倾向时,应该怎么帮助他们?
彭超英:身边的人出现一些异常行为时我们应特别防范:近期内有过自我伤害或自杀未遂行动的;向亲友、医务人员或在日记、作品中透露了对人生的悲观情绪,甚至表露了自杀意愿的;不愿接受医疗照顾的;有抑郁情绪的患者突然出现“好转”的等。我们应当保持冷静和耐心倾听,让他们倾诉自己的感受。
很多时候,自杀者向人流露自杀念头,是在寻求一种关心,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进一步了解他自杀的想法已经存在多长时间了?是否有具体的自杀计划等等。总之,倾听是降低自杀者绝望水平的最重要手段。如果你认为对方当时自杀的危险性很高,不要让其独处,要立即陪他找相关医疗机构的专家进行诊治。
呼唤干预机制
三晋都市报:其实,“轻生”的念头在大多数人脑海中都曾经一闪而过,产生这样的念头正常吗?
彭超英:现代人面临的压力增大,很多问题都容易让人产生自杀念头。应该明确的是,即使偶尔产生这个念头,自己也还是一个正常人,大多数人都能通过自我及时梳理或与亲友沟通的方式舒缓情绪。在西方,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是非常普遍的做法。
三晋都市报:自杀可以预防吗?
彭超英:自杀可以预防,但与其他疾病和传染病的预防不同。从早期的心理障碍到出现自杀企图并自杀成功,这中间有许多环节,越早进行干预,阻止自杀的成功率就越高。多数自杀者会有意无意地露出痕迹,所以,及时发现自杀征兆是挽救生命的最好契机。同时,要建立强有力的危机干预系统,这不仅是医生的,也是社会的。
自杀干预实际上是一个短期的心理治疗,通过“干预”来集中解决当事人的感觉和问题,而之后的心理恢复则需要当事人的家人、朋友协助,或通过其他机构进行长期的心理治疗。自杀干预的概念也是比较广泛的,凡是可能导致当事人自杀行为的所有心理危机都属于自杀干预的治疗救助范围。我们一旦发现亲朋好友有自杀倾向,应及时与其交流,鼓励对方敞开心扉,也可以求助专业自杀干预机构。
在一些发达国家,从精神科医生,到专职的心理治疗师,再到社区工作者,从社区到学校,从政府心理危机干预机构到民间心理咨询热线,全社会建立了一个庞大而完善的社会心理支持系统。而在我国,这些还处于起步阶段。在省精神卫生中心,很多患者都是在自杀未遂之后才被送到这里来进行心理危机干预。需要注意的是,急诊抢救自杀者往往只注重生理治疗而忽视心灵创伤,如果自杀的心理根源得不到解决,有35%的人会再次选择轻生。
三晋都市报:山西省精神卫生中心面向社会开通了心理危机热线,那么,究竟有哪些问题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加以解决呢?
彭超英:当一个人遇到沉重的心理创伤,如理想难以实现,亲人意外死亡,人际关系恶化,而又一时难以应付,无法解脱时,可以进行心理咨询,省精神卫生中心工作人员会根据危机的性质向求助者解释,并进行疏导,制定解除危机的方法与步骤,帮助求助者摆脱困难,恢复心理平衡。
此外,恋爱婚姻家庭问题,升学就业选择问题,适应不良、学习困难问题,酒和药物依赖等心理卫生问题,也应该及时进行心理咨询。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也与心理社会因素有一定关系,医学上称之为身心疾病,情绪的困扰、紧张、压抑,不仅可以导致身心疾病,还会使身心疾病恶化,当身心疾病患者陷入情绪困境时,应该及时进行心理咨询,解除心理压力,以防止疾病加剧。
必要的心理危机干预,可以挽救一大批年轻有为的生命,对构建和谐社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彭超英:
山西省精神卫生中心医学心理科主任,主任医师,山西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常务理事,山西省心理学会理事,山西省危机干预委员会常务委员,太原师范学院应用心理系特聘教授,心理咨询师、培训师。
午后的阳光很好,我给自己泡了杯咖啡。我知道今天对我来说很特别,我最后的一天,我决定终结这一切。
曾经有人说过,死亡有时候比生命更让人感到安心。不明白上次我为何一再犹豫,是怎样改变主意多活了几天。到今天为止,虽然世上让我留恋的东西很多,但是,我已经决定了。我想,今天应该是最后一天了。
家人不在,打开抽屉拿出那瓶安眠药,我积攒这些药已经很久了,很普通的白色药片,以前医生告诉过我一次服用不能超过两粒,其实我从来没有服用过。我需要这样的一种方式,宁静地走过最后一段旅程。
这样的时候怎么能少了音乐?放一首死亡的摇篮曲,音乐安静地流淌。从此一眠到永恒……
一位自杀者的生前留言
来源:腾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