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进入危险年龄 家长莫再把子女当“小毛孩”
2008-09-07

  “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开通后,已有多个“迫不及待”的咨询求助电话涌向12355专线,在2小时规定时间内,4条线路始终处于忙碌状态,分别接听了30多个电话,其中反映的问题再度引起专家的关注。

  12岁进入危险年龄

  第一个打进电话的一名父亲诉说,他的孩子因自感学业负担和精神压力过大,不时抱怨父母“为什么把我生出来”。昨晚当值的心理咨询师陈小亚说,从最近发生的多起青少年自杀个案来看,12岁是危险年龄的起点,家长和老师再也不能把12岁的孩子看作“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

  陈小亚说,现在国际上通常把12岁作为进入青春期的年龄。从人的自然生理属性来说,他们已经是“成人”。这时,他们已经极具成人意识,一旦他们的独立意识遭遇外界的过分压制,就很可能产生心理的扭曲。

  培养模式不要刻板

  “青春期的特征就是苦闷期、风暴期、闭锁期、反抗期和求偶期,几乎每个青春期的少男少女都会出现其中的一个或多个现象。”陈小亚说,家庭、学校和社会往往按一个理想“标准”去要求和塑造孩子,对他们出现的青春期问题要么大惊小怪,要么视而不见,要么引导失当。对此,陈小亚给出了一个最简单“办法”:认清青春期孩子的成长任务是“从家庭走向社会”,而家长的任务是“做好与孩子在思想及生活方式上逐渐分离的心理准备”。许多发生自杀等极端心理危机的孩子,大多“死”于家长的过度爱护、过分疏忽和过于刻板的“标准化”培养模式。

  心理课效果打问号

  一位男生反映,班上有个原来比较开朗的同学开学后一直闷闷不乐,也不理睬其他人,他真担心这个同学。昨晚接听热线的心理咨询师郭铁军说,从一般心理规律来看,自杀者在走向极端前很少会将“计划”告诉他人,一个偶然的外因刺激就会使他们选择绝路。

  郭铁军说,现在中小学普遍开设了心理课,但究竟有没有引起学生、教师、家长的重视,还要打个很大的问号,而且,家长对心理知识普遍缺失、社会对“好孩子”评判标准过于单一,都使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被掩盖了起来。

来源:新民晚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