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我)是“80后”,男,某师范大学中文系大四学生,见到报上讨论“80后”不免回顾4年大学生活。发现:课,逃过,最多的一门课只去过3次(前两次和最后一次);座位,抢过,抢了几年,至今热情不减。而小小的我不过是我们中文系3个班300多人中的一分子。若说去抢座位是好学生,我们当之无愧;若说逃课是“垮掉的一代”,我们又都是
大二时曾上古代汉语一课,中文专业共3个
第二次去上课时一进教室,前6排全放着书——座位被占了。我即便是捶胸顿足也是无济于事,只得忍气吞声坐在后面了。我们班于是成了加强班。想坐前面就得起早,于是有早上先占位再回来洗漱吃饭的,也有索性前一天晚上就在那间教室自习,走的时候放本书占位子。
就这样,我们上了一年课抢了一年的座位。
最值得一提的是一次先生在上面正讲诗词格律,突然下面一片骚动。L先生诧异,众亦不解。先生俯身询问:“说错了吗?”“上面W老师点名了,上W老师课的赶快走。”话音刚落,只见几十人旋即鱼贯而出,奔往楼上。加强班顿时支离破碎了。下课后,跑上去的兄弟姐妹们又都杀了回来,班里不免议论一片。
“你们上W老师的课却跑到我们班来挤?还那么多!害得我们老是5个人坐4个座位!”
“听W在那东拉西扯两次就够了,听不到实实在在的东西。听啥?”
“也不怪,上面就十几个人上课,能不点名吗?”
“要不是点名,谁甩他!有本事就把课上好!”
“下学期希望我能选到好老师,省得逃课还担心点名!”
“别抱怨了,说不定下学期你又得跑我们班挤了。”
……
抢位,还在持续着;逃课,好像也未见减少。值得玩味的是这发生在同一群人身上。其实这并不难解,学生中有一简单的判断定理:别看他是教授还是讲师,看看教室是没人还是坐不下就知道他水平了。
其实很简单,如果你是高手,能讲出实实在在的东西,我们听你的;如果你不学无术,对不起,别怪不给你面子!
这就是我们——“80后”。
(来源: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