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三字经>>成于元初,为淳祐元年(1241年)进士王应麟所著。他开篇就说"人之初,性本善",可是他并没有为这一判断提供充足的理由,所以只能说是"独断"或者"武断"。不过元明以降七百余年,国人却是据此照本宣科,起码在正统的教育里是完全赞同这样一种说法的。唯有在
过分强调阶级斗争的十年动乱中,才否认了"性本善"之说,并在幼小的心灵里就打上了阶级的烙印。西方基督教倒是没有直接回答这一问题,它反过来把球踢给了你--"你有沒有罪恶感?有,这就是原罪了"。其实原罪的产生,我们还可以在欣赏拉斐尔的油画<<原罪>>[The Original Sin]之余,触摸到其基本的脉络:伊甸园里的蛇引诱夏娃偷吃善恶树的果子,夏娃又纵恿亚当吞食......于是人的始祖有了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但也同时获得了原罪。所以基督教要求人们不停地在上帝面前忏悔,以消除罪恶的念头,同时求得灵魂的安宁。
从上面两种迥异的判断中我们可以看出,中、西两种文明对"人之初"的解读是尖锐对立的。不过前者流于武断,后者源于宗教传说,都没有进行科学的、理性的剖析。这在政教分明的国家并不会给社会生活带来深刻影响,而在政教合一或者宗教堕落为政治附庸的社会却遗害无穷,正如前面提到的十年动乱。
没有谁告诉我们"人之初"的指向到底是哪个年龄段的人群,我们只好设定为"不具备分辨是非善恶能力"的那些孩子。由于他们并不直接充当某种社会角色,缺少与人交流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因此我们很难从他们的所作所为中判断他们倾向于性善还是性恶。更何况善恶之于他们并不存在一个现实的标准,因而进一步增加了判断的难度。假如利已、索取、择善拒损在他们也算为"恶"的话,那倒是与娩出母体前一脉相承了。他们和所有哺乳动物一样,离体后都会自动建立吮吸发射。这时候他们甚至不能辨认自己的母亲,实实在在地表现为"有奶便是娘"。
但这只是生存的需要,是一种本能。随着婴儿视`听`触觉的不断发育,和母婴之间亲情关系的不断固定,他们会很快地透过母亲特有的表情`声音和动作,感知到母亲的善意与关爱,意识到从母亲那里可以获得安全保障。于是他们开始排斥陌生人的接近,甚至不接受陌生人的给予--尽管他们并不知道这种给予是善意还是恶意。这表明"人之初"对未知世界是极度不信任的,对他人和陌生环境也有着相当程度的不安全感。
如果说早期婴儿只是以物质需要为主,同时区别地只认同良性的感观刺激[如母亲温柔的声音、甜蜜的微笑等],那么年长儿就已经很在意精神需要了。优美的音乐、鲜艳的色彩、运动的物体等等,都能够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并引发他们强烈的占有欲和支配欲。他们甚至会采用暴力的手段、不计一切后果去获取自己喜欢的东西,而对夺其所好者则表现出强烈的不满和敌意。一旦自己的夺获失败,他们还会寻求帮助,直到完全占有这一时刻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才会心满意足、破涕为笑。
"人之初"所表现出来的人性的弱点还远至此。他们总是以自己的需要决定取舍,而极少顾及他人的存在,甚至对自己的父母也如此。而且他们的需要总是处于一种供不应求的状态,日复一日的和大人们做"喜新厌旧"的游戏。比如儿童玩具,家长们就只有不断更新,才能满足孩子们玩的需要。还有一点同样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只有当自己的需要获得满足之后,并且确定某种东西为自己不再需要时,孩子们才会表现得慷慨大方、才愿意利人。
现在,我们可以判断"人之初"得到是"性善还是"性恶"了。
来源:湖南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