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新闻网讯 当遇到心理困惑和人际关系紧张时,孩子们向谁求助?最近,大庆市专家完成了一项“19836名大中学生心理卫生知识知晓率调查”,结果显示,在与父母交流时获得心理支持的仅占11.3%。这一数字表明,孩子与家长的心理沟通很少,家长更为重视的是孩子的成绩和名次,忽略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被列为精神卫生服务的重点人群。有调查显示,目前国内大、中、小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占20~25%。国家七部委曾联合签署《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10年,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知晓率要达到50%以上,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疾病、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率降至12%以下。
-->
前不久,大庆市精神卫生中心的专家对本市近2万名大中学生心理卫生知识知晓率进行了调查,其中大学生5072人,高中生8079人,初中生6685人。调查结果表明,上述三者心理卫生知识知晓率分别为60.1%、53.7%和49.6%;在出现心理问题时,与朋友倾诉烦恼的占47.3%,自我反省的占22.2%,找心理咨询机构消除“心结”的占19%,通过书本和网络排遣的占11%。
调查显示,13~18岁的学生正是身心多方面变化最显著的时期,所受的心理困扰也最多。这其中,大学生受到的教育程度高,掌握的信息量大,知识面广及阅历逐年增加,对心理卫生知识的知晓率远大于高中生、初中生,因而比较容易走出心理误区。
本次调查发现,96.5%的学生存在人际关系的问题,同学间的学习竞争引发的摩擦和矛盾,对老师教学方式不认可造成师生关系紧张,等等。对此,专家提醒,有必要在对学生的心理卫生教育中进行人际关系技巧指导,特别是教师在授业、解惑、传播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学生个性、观念、行为的发展,采取更为灵活有效、寓教于乐的方法和模式,使师生间的关系更加健康、和谐、牢固。
通过此次调查了解到,当发生心理困惑时,找朋友倾诉、自我反思、通过相关书籍自行减压的学生占全部受调查者的80.5%,这说明绝大多数的学生有一定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否能因此找到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还是个未知数,往往对问题采取的解决方式、防御机制不正确,这些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专家指出,了解和掌握学生群体对心理卫生知识的知晓程度十分必要,这直接关系青少年的素质成长和身心健康。因此,全社会都要予以重视,广泛宣传心理卫生知识,家长要提高文化素质,加强与孩子的心理沟通能力。心理咨询机构更要扩展服务领域和服务对象,及时帮助学生化解心理危机,将心理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
来源:腾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