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大学本科毕业的晓磊本该很自信了,因为就整个社会而言,他已经是“天之骄子”了。然而他又很“不幸”,在本单位里他的学历却最低,因而他无法树立起自信心。那么,他若成为硕士、博士就能拥有自信了吗?恐怕不行,因为硕士、博士的上面还有研究员和院士呢!如果真的这样比下去的话,恐怕他即使当上了国家领袖也难以自信,因为一个穷国的总统见到富国的总统便又会不自信了……显然,一个人要真正拥有自信,首先要突破这种“狭隘比较”的心理障碍。一个人凭什么自信呢?有人说,自信来源于成功的暗示,也就是说,某项重任或创新一旦成功了,这个人就会自信。然而,此话虽不无道理,却仍未道出自信的根本依据。一个人在做某件事,尤其是在担当重任或大胆创新的时候,就需要自信,也应当自信,而不是只有在成功之后才能自信。
一个人置身于一个优秀的群体之中,在心理上他会急于使自己变得完美无缺,要求自己也成为一个“在各方面都优秀”的人,因此他会特别注意别人的优点,并把它们拿来与自己的缺点作比较。正是这种比较使晓磊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的方面,忘记了知己知彼、重在实际。另一方面,为了维持自己在别人眼里“各方面都优秀”的形象,晓磊不愿也不敢暴露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因而“越来越不敢说话”。一段时间之后,由于缺少锻炼,他也就“越来越不会说话”了,从而加重了内心的自卑感。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