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健康
2008-07-10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各种障碍和壁垒的逐步消除,城市外来人员大量增加。进入21世纪后的3年期间,北京市流动人口增加了100万,目前总量已达到409.5万人。为了解北京市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心理门诊副主任医师柏晓利作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中国妇联“家庭教育和性别平等”项目专家组成员,率团体心理治疗小组对流动人口中的部分初中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调查。
 
    在第一次小范围测试中,专家发现有近一半的孩子心理测试不正常。这一结果令所有工作人员都感到惊愕。于是,他们扩大了调查基数,测试出来的结果仍然令专家们担忧:在被测的14~16岁的少年儿童中,31.1%有人际交往障碍,29.5%有敌对情绪,24.6%有强迫症状,21.3%有抑郁情绪,16.4%有偏执,14.8%失眠饮食不好,13.1%有焦虑情绪,8.2%有躯体症状,3.3%有恐惧症状。
 
    柏大夫强调,这一调查结果显示,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进行专业的心理干预十分必要。她希望相关部门、社会团体、专业人士能伸出援助之手,共同帮助流动人口子女,使他们能和城市的孩子一样身心健康地成长。
 
    柏大夫说,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流动人口是一个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虽然为当地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他们很难真正融入到当地社会中。由于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和自身修养不高,便更加对自己的孩子寄予很高的期望,然而,过高的要求无形中成了流动学生心理上的巨大压力,当孩子发觉自己的目标很难达到时,就会出现感情淡漠、不求上进,甚至仇恨、敌对、自暴自弃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自卑是流动儿童心理问题的集中体现。城市流动儿童无法在短期内适应城市生活,但他们也不愿意再回到农村。他们不得不在夹缝中生存。由于长期在失落与憧憬中挣扎、徘徊,加之受到的一些歧视,他们会表现出伤心、孤独、多愁善感、苦闷彷徨,他们常常会自怜自艾,处处谨慎保守,在其他人面前容易慌张、胆怯、害羞,不敢参与其他儿童的活动,有问题也不敢问老师,表现为比较“老实”等。久而久之,就难免会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上出现偏差,影响他们对今后道路的选择,并有可能演化成一个畸形的群体。
 
    柏大夫说,此次调查希望能够引起社会的关注并给予足够的支持,以便及时帮助这些儿童,通过积极的心理干预和心理支持,度过他们人生中最重要的性格塑造关键期。
 
    流动儿童同样是祖国的花朵,应该得到同等的关怀和教育,他们的健康成长对于社会的长期稳定、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只有将社会、政府、学校、家庭以及儿童自身的努力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保障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

来源:医药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