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清除情绪垃圾
2008-07-01
 

    俗话说,要健身先健心,除了加强身体保健外,还必须加强心理保健。世界卫生组织制订的身心健康新标准,除了“吃得快、睡得快、说得快、行得快、便得快”这些传统的内容外,特别加上了良好的个性方面的内容,即性格温 柔和顺,没有经常性的压抑感和冲动感,良好的处世技巧、良好的人际关系等,这里特别强调的就是心理健康。

    现实生活中,为保护我们的工作生活环境,需要及时清除建筑垃圾、生活垃圾;为创造我们的人际交往环境,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必须清除语言垃圾、文字垃圾、黄色垃圾;而给家庭生活和人们的健康带来很大危害,却并未被人们所普遍重视的情绪垃圾也同样在必须清除之列。

    情绪垃圾指的是诸如失望、不满、嫉妒、焦虑、恍惚、怅惘、恐惧、忧郁、莫名其妙的烦恼不安等,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影响身心健康的不良情绪。把这些不良情绪称为垃圾,是说它除了给自身带来痛苦之外,还会“传染”给他人。首先会受到“传染”的就是家人。有些人在单位里、在社会上碰到烦心事,可以忍,可一回到家,便再也憋不住,就会把自己的烦恼一股脑儿冲着家里人发泄,似乎家里人就应该是出气筒,结果搞得一家人都跟着不高兴,破坏了家庭的欢乐气氛。

    造成情绪垃圾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最主要的还源于我们的思维处世方式,包括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世间的客观事物。现实生活中,“不如意者常八九”,要说烦恼、不满,那随时随地都会碰到,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各种矛盾关系、利益格局的变化确实会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困惑和烦恼,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尤其是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后,由于社会角色的转变和生活环境的变化,闲暇时间增多,情感交流圈相对缩小,对离退休和晚年生活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的心理调试,难免会产生失落感和孤独感,更容易产生情绪垃圾,这就需要我们提高自身的承受能力和化解能力。

    同样的事情,有些人只能忧心忡忡,整日萎靡不振,而有些人却能泰然处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关键还在于能以达观的态度对待烦恼和不幸,做到淡泊明志,让自己从烦恼不平中解脱出来。人的心灵好比一座花园,要想心灵花园美丽,就得做一个辛勤的园丁,不仅要经常给花木施肥修剪,还要不断清除杂草,自己的心灵的花园全靠自己来经营,经常浇灌那些理想之花、仁爱之花、宽容之花、奋斗之花,经常除掉那些臃懒、自满和享乐的杂草。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健康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一起时时伴随在我们身边。

来源:中国政府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