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如果人的健康是1,那么事业、家庭、金钱、权力等等,就是后面的0。1存在,0越多,总值自然越来越大,如果1倒了,后面有再多的零也终等于零。这句话作为名言在坊间广为流传。大家用这句话劝自己、劝亲朋。对于健康,大多数人是十分在意的。可自己真正健康吗?没有人能回答。事实上,许多人对于自身的健康认知与评估,存在着诸多的盲区。那么,我的健康,谁打分呢?
常规体检形式大于内容
随着医保体制的日渐健全,常规体检已成为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的一种“福利”。每年的某一季节,各个单位都会抽出一到两天时间为所有员工安排体检:抽血、量血压、测心肺、作B超……最后,每个人还会收到一份内容详尽的体检报告,被查出的问题罗列其中,有的建议做进一步检查,有的则详细指明注意事项。
对于这每年例行的体检,大部分人心存感谢。毕竟,通过体检,大家对自己的身体的健康状况有了一个大致了解。但体检中的“未检出异常”、“在标准范围”等结果可以让被检者高枕无忧吗?
某事业单位的王女士告诉记者:“体检就是走过场,大家一窝蜂似的挨个诊室转,有些地方还没站稳就过关了,有些又毫无必要,比如测身高、体重、量血压等等,现在上了年纪的人谁家里不备有血压计?最烦心的是身边常有这样的事发生:体检时没检出毛病,不久这个人却因某种病住院了,甚至是癌!”王女士向记者举了一个例子:她的一位同事去年11月体检,心脏未检出任何异常,今年3月,却突然发病,送往医院后做了心脏搭桥术才保住性命。
这样的例子确实不少,有位袁先生,在去年的体检中,体检结论只有一条:高血压。高血压是袁先生多年的老毛病,一直在吃药控制。没想到,体检后一月余的一日,袁先生晨练时突然感到左手麻木无力,赶紧通知家人并赶往医院,结果竟是急性脑梗。
为什么体检检测不出毛病,事后却会突发疾患,那么,体检功用如何?可信度是多少?记者为此采访了西安交大第一附属医院体检中心主任、副教授马茂。
马主任说,这样的困惑他也有,现在体检机构多如牛毛,但资质、专家队伍、设备差别很大。本来体检和看病一样,是针对个体,也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但由于利益的趋动,体检变成了一种商业行为,一些体检机构相互压价,对受检者提出时间限制,这是很不好的一件事情。想想看,一个医生全天候接诊,如果患者过多过密,那么检测质量还有什么保证?
体检本身是一种预防疾病、检测疾病的手段,就应该态度严肃,首先要有专家保证、设备保证。在任何时候,专家应该是第一位的,有些专家可仅凭一个小听诊器就能听出心电图、心电彩超检所测不出的心脏疾病。体检机构完备了,对于受检者,也应划分年龄段、职业特点等等,对症检查,对于体检项目有添加或删减,不应该所有人群一个标准。在体检中,专家应该像平日接诊一样“望、闻、问、切”,而不是百分之百依赖设备。有些病,就是通过问询可以预见,比如某些家族病。
体检本身应该是预防、治疗一体化的服务,体检完毕,受检者不仅仅可以得到一份内容详尽的体检报告,还应该为其量身制作一份详尽的指导建议和预防、治疗方案,给一个明确的警戒提示,这样,体检才算达到目的。
心理健康缺少关注
四川大地震之后,心理干预格外受人关注,心理健康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一个健康人的标志有三:社会健康(工作、交往、生活等社会功能正常);生理健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但现实生活中,心理健康很少被关注。有些人还自得地称:“中国人不需要心理医生”。许多人对自己存在的一些抑郁、焦虑、失眠不以为然,有的已严重影响到正常生活,但仍忌讳去看心理医生,觉得事关隐私,是件丢人的事情;有些人将自己的心理问题医学化,希望从身体健康方面找出原因;有些人还停留在心理问题道德化的理念中……事实上,随着经济的发展,竞争的加剧,人们的生活、工作节奏越来越快,心理问题已成为影响中国人健康的一大问题。有数据表明,中国有六分之一以上人群有心理问题。
李某是一位下岗工人。在居家赋闲的日子,她有两位直系亲属相继患癌症去世。李某的情绪一直处于一种消沉状态,一段时间以后,她自己的身体也出现了问题:胸闷、头晕、胃部不适。李某去了多家医院求治,先后做了胸CT,胃镜,脑电图等,均无异常。这个显示无异常的结果让她十分懊恼,觉得肯定潜在着更大的健康问题,比如癌。她害怕一个人独处,总觉得灾难会随时降临;晚上,她害怕睡觉,觉得会在睡梦中无声无息地死去;家人的宽慰、医生的无病诊断对她而言都无济于事。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两年。最后,一位心理医生给她下了诊断:疑病性神经症。经过多年坚持对症治疗,鼓励其再就业,现在,情况大为好转。
梁某是护士,患抑郁症8年。她的一切行为看似正常,但她自己感知自己的情况,常服一些镇静类药物。后来自己感觉工作力不从心,便请假休养。平日,她是一个看似开朗的人,有很强的自制力,同事们都以为她很快就会康复,结果,2006年5月,她留下遗书自杀。据资料显示:中国人口中抑郁症发病率约为3-5%,而在抑郁症患者中,会有10-15%的人自杀。2005年,深圳的抑郁症自杀患者超过交通事故伤亡人数。
心理问题人群日渐上升,医院的心理医生配备却远远不够,有的医院目前还没有相关科室,有些医院也是精神科医生在做心理咨询工作,治疗模式测重于生物模式,把心理问题躯体化。现在,心理咨询师考证渐热,但考证人员却良莠不齐,有些人甚至没有相关心理、医疗常识,所以虽考过了证,开了咨询室,但水平却不可恭维,还有致命的一点,目前心理诊所收费普遍偏高,让人望而却步……从个体而言,人们对心理问题的了解还不够全面,觉得没有强烈的疼痛感,可忍可抗……种种不重视,最后导致严重后果。
医学心理学教授、临床心理学专家郑林科告诉记者,在国外,心理咨询工作早已纳入医疗健康体系,看心理医生已成为一种普遍的消费行为,心理治疗形式也多种多样,心理普查也是体验常规项目之一。现在,心理问题已引起各界的高度重视,但关注和现状还有差距,在西安,只有少数的企事业单位,会经常去请心理学家讲课,对员工进行情绪疏导、健康评估,大部分单位,对于员工的心理健康的关注还处在零!
亚健康决不可轻视
亚健康,又称第三状态。指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表现为疲劳困乏、精力不足、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全身不适或不定疼痛、烦躁、焦虑、食欲不振、健忘、工作效率低等等。这种状态在医学上查不出任何病症,但的确在大部分人群中存在,并对生活工作造成影响;这个状态在生活中也通常被大部分人所忽视,且不以为然。有人还用“春困、秋乏、夏打盹”等气候、天气因素自圆其说。但事实上,这种状态如不及时予以干预,最终会导致疾病。
亚健康状态评价手段有十余种,超微量电磁波测试分析仪是比较常用的、科学的、有效的检测手段之一。该仪器通过分析被测者的生物体信息波的紊乱程度,来实现人体的健康检测。但记者走入西北惟一的一家通过此仪器进行亚健康检测的陕西永文亚健康检测调理中心,却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门可罗雀。
据该中心负责人余路南介绍,量子检测仪在美国、德国、韩国、日本等已广泛应用,在国内北京、上海、湖南、江苏等多家体检中心也颇具知名度,已成为一些政府部门的定点体检单位,比如税务、银行。但在西安,运营维艰,只被少数人认可,让他们坚守于此的信念就是:来的基本上都是回头客,目前,有些单位已成为体检常客。余路南告诉记者:“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长总需要一个过程,B超、CT、核磁共振等等新仪器也不是一下就被人们接受的,现在已成为检查疾病的有效手段。该体检有许多优势,比如程序少、时间短、无创伤、无辐射,可以将健康状态与疾病进行量化分级,是检测、评估、干预于一体的全方位保健手段等,相信会有市场,会被越来越多的人认知。”
记者采访当天,记者随机采访了来该中心体检的一位客人:某公司的一位杨姓老总。她告诉记者,她是一位老客户,对此检测调理中心也比较信赖。因为她的颈、腰部位常有不适感,胃功能也不好,还有慢性鼻炎,所以,体检结果和自己的病情很吻合。她定期来做一些健康评估,主要是听取专家的一些饮食、保健方面的建议,接受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指导。以前养生,很迷信营养食谱,每每仿效,结果被指出是个误区。比如,她爱吃苹果,因为其营养价值和医用价值都很高,是心血管保护神、可以瘦身等,结果被体检中心的专家一口否决,因她的血糖被测出临界了,苹果含糖很高……
就亚健康检测问题,记者采访了第四军医大学预防医学系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授史永亮。史永亮告诉记者,目前亚健康检测,机构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手段都是可信的。他本人曾多次到永文亚健康检测调理中心做过一些标本的检测,结果与自己所掌握的数据很吻合。客观地说,该检测中心的体检手段是科学的、有效的。目前,医院的常规体检临界标准是有病还是没病,该检测手段可以对有些医学还不能检测的疾病有信号显示,可以界定评判身体内脏器官功能状态和健康程度及有无致病的危险因素,并量化分级,以及早发现并有效干预,是预防保健的有效手段之一。
史教授说,目前,国家在疾病治疗方面花费很大,如果大家都能对亚健康状态予以关注,改变现有的健康理念,有的放矢地调理、调养,防患于未然,那才是真正对健康的重视。
记者就个体对自身的健康关注度问过多位路人,大家的普遍理解是:没有不适感就是健康的,谁会没病去找病呢?就是身体有不适感,也很少去医院检查,除非病倒了,小病一般是吃药治疗。相比之下,老年人对自身健康相对关注,但他们所迷信的却是一些便宜的、甚至是免费的“体检”,据多人反映,他们为此上当受骗者不少,常常会花钱买一堆效果甚微的“保健品”回家。
来源:西安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