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
贵师大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何 克
贵州科学探险协会会长 唐志诚
主持人: 本报记者杨筱堃
主持人:志愿者的热情是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从“5·12”地震到今天,四川灾区究竟出现了多少志愿者,没有人可以统计清楚。仅仅有登记的志愿者就已达20余万;还有非常多的志愿者,没有通过任何组织就直赴“前线”。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力量在支撑这么多的志愿者呢?
唐志诚:地震发生第二天我们协会就有无数会员报名要去灾区志愿服务,但我们想首先不能去添乱,其次再想灾区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所以5月16日我们就派出了以赵宇为首的志愿者到灾区,因为赵宇是无线电通讯设备方面的高手,到那里能帮上忙。
从情感上说,我们曾经3次因为登山的缘故路过汶川,那里的风景和善良的人们都是那么令我们牵肠挂肚,而我们认为自己从体能和经验上说又比普通人多一些优势,所以,如果我们不亲自到现场去,心里真是比刀割还难受的内疚。
这就是我们很多人的心态,有一种愧疚,对于自己不能亲自到第一线去帮助别人,不能为灾区的人做些什么而愧疚,所以就拼命对其他能更直接地参与了抗震救灾的人好,这样,也算是间接地做了贡献。就像很多人,默默地去捐款、捐东西,其实就是因为无法亲力亲为,那么就各尽所能吧。我这样一想,就特感慨,真的,这是人性里非常善的一面。往往,灾难到来的时候特别能考验人的良心,这些善被激发出来,成为一种社会风气,这是多大的收获!
何克:其实从人类本身的历史源头上来说,人是群居动物,互助精神应该是人类社会得以不断发展前进的原因。其次从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不管是儒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还是佛教“一切向善”的教诲,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理想,都决定了国人在灾后所表现出来的这种互助精神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传统。这是和美国“9·11”之后的那种互助精神所根本不同的地方。
而这种精神的形成不是一瞬间的,它是长期积淀下来才成为人们的文化精神和职业习惯。比如本文说到的那对不知姓名的男女,其实灾难到来的那一瞬间,他们已没有机会考虑其他而只有一个念头:扶弱助小。而他们这一瞬间表现出来的这种大无畏精神是与他们长期以来的个人修养、人生观、行为习惯等密切相关的。这种国民文化精神的形成又是和平时的教育、引导,特别是媒体的带动、影响有着直接的联系。包括这么多志愿者所体现出来的这种整体向善、“匹夫有责”的公民责任感都让人无比欣慰,这都是我们长期以来道德观、价值观教育潜移默化的集中表现。
所以灾难检验了中国人。一场灾难,让国人的人性光辉闪现。眼泪是对逝者的祭奠,欢笑是给生者的安慰!每一次重大灾害之后,都将面临一场心灵的重建,让我们不得不以人性的理由,重新关照我们的灵魂深处。“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终于切实地成为了我国的时代精神和主旋律”。从精神文明成长历程来看,它的重要性丝毫不弱于灾区重建。
注:本版图片均来自新华社
下图:6月1日,灾区的小朋友们参加在四川广元市外国语学校举行的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战胜灾难坚强成长”活动。
来源: 金黔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