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06月08日 20:46:22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四川什邡6月8日电(冯敬、于伟)当娄振山等6名专家的身影又一次出现在什邡市两棵树受灾群众安置点时,许多人流下激动的泪水。
这已是南京军区心理应急干预分队第18次走进这个受灾群众安置点了。
自5月21日进入灾区以来,南京军区心理应急干预分队采取定点门诊和巡诊的方式,在什邡市和平武县两个点全面开展心理干预和治疗工作,为灾区人民播撒心灵的阳光,帮助他们建好心灵家园。
5月22日上午,南京军区杭州疗养院空勤疗养区心理科主任、第四军医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生导师娄振山带队来到什邡市两棵树灾民安置点巡诊。
“刚开始,受灾群众还羞于谈心理问题。”娄振山回忆,“当我向一位年轻小伙子询问心理问题时,他转身就跑。”
作为长期从事医学心理学研究的军内资深专家,娄振山非常清楚,这样的特大地震灾害,对人们的心理创伤有多大,“心理干预和治疗介入越早效果越好。”
娄振山说,心理学知识普及不够,让很多人把心理不健康视为耻辱之事。
为了尽快使灾区人民正确认识心理健康,娄振山等人及时调整策略,以一名普通医生的身份巡诊,从睡眠、情感、饮食等方面了解情况。
在帐篷的一个角落里,一位老大娘告诉娄振山,地震后经常睡不好觉,天天胡思乱想。专家们经过心理干预,给她开了少量药品调理。
慢慢地,老大娘恐惧的心理逐渐消除,生活也归于正常。
这一天,南京军区心理应急干预分队的6名专家,先后来到两棵树村、楼外楼村、陈家巷小学、康乐养老院等受灾群众安置点,对12名心理受到巨大创伤的患者进行了治疗。
第二天,当娄振山等人再次来巡诊时,已有患者主动询问病情。“这说明,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非常重要。”
“如果我们无法回避痛苦,我们可以选择一种减轻痛苦的办法;如果我们无法改变灾难,我们可以选择一种正视灾难的心态。”6月4日8时,在什邡市一个临时帐篷学校的教室里,娄振山一段开场白,拉开了为灾区部分教师和高考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系列讲座的帷幕。
这已是娄振山在地震灾区第15场集体授课了。
巡诊中,娄振山从什邡市一名中学教师那里得知,地震过后,很多学生惊慌多疑。有时,在上课的时候,有些学生听到或感到一些震动,便条件反射般冲出教室,经常一天反复几次。“这对学生的学习影响比较大。”这位教师说。
为此,娄振山针对学生这种心理状态,制订了心理健康系列讲座计划。为了使学生们更直观了解心理应急干预的重要性,娄振山以2004年12月26日印尼海啸特大灾难为例,生动客观地进行了讲述。
娄振山说,如果一个人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及时有效进行治疗性干预,可以抹去心中阴影,苦闷的心情会变得开朗,压抑的情绪能得以释放,紧张状态会得以放松。
在狭窄的帐篷里,师生们在娄振山的引导下,轻轻闭上双眼,有节奏地呼气、吸气。
刚刚做完呼吸放松训练的王勇老师说,做完放松训练的确轻松许多,我一定将这些方法教给孩子们。
12时30分,娄振山一行又冒着高温,马不停蹄地向重灾区红白镇赶去。红白镇中心小学学生唐任杰是重点干预治疗的对象。
1小时45分钟后,专家们的身影一出现,一个小男孩便从一个帐篷里跑出来,扑进娄振山的怀里:“叔叔,你们可来了,我好想你们。”
地震中,8岁的唐任杰的妈妈遇难了。经连续6次心理干预治疗,专家们逐步让他敞开自闭多天的心扉。
娄振山说,在红白镇,像唐任杰这样需要重点干预治疗的孩子,一共有24名,现在他们的情绪较稳定,心理阴影逐步散去。
6月5日上午,心理医生廖贻农接到什邡市石洋村村民蔡显金的电话:请问你是心理医生吗,求求你快来我们村上看看吧,我们这里很多人都像变了个人似的。
石洋村有3000多人,地震中虽无人员死亡,但最近有些村民的情绪发生明显变化。
廖贻农带上药品迅速赶往石洋村。73岁的王章,整天说胡话,一见到人就大喊“地震了”。
廖贻农检查后认为,这位老人患有反应性精神障碍,常常出现幻觉和妄想。他对这位老人进行心理评估的同时,给予少量药物进行治疗,并制订跟踪治疗计划。
不一会儿,蔡显金的家便成为廖贻农的心理诊疗室——院子已被村民围的水泄不通。
截至目前,南京军区心理应急干预分队已开展个体心理治疗423人,团体咨询28次80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