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武县集中供养五保老人纪略 |
新闻日期: 2008年06月06日 08:37:53 |
2008年1月,省市县有关领导在修武县敬老院检查指导工作 修武县委书记魏丰收(前排左二)和五保老人们在一起 修武县民政局局长杨玉乐(左二)在督导敬老院工程建设 集体祝寿 倍感温馨 太极表演 焕发青春 大河网-河南日报 李国伟 许卫玲 前 言 “到2007年年底,全省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30%。”这是省委、省政府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铿锵之音,是省委、省政府情系弱势群体、倾情解民困的爱民之举。 为尽快解决五保老人的养老问题,修武县自加压力,在过去的两年里,投资2010万元建成两所高标准的中心敬老院,全县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由原来的11%提高到95.5%,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居、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而今,生活在该县的五保老人们自豪地说他们是“跌进了福坑里”。河南省民政厅的一位领导在考察了修武县的民政工作后也激动地说:“钟灵毓秀的云台山是修武的一张名片,修武的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工作同样光彩照人、魅力四射。” 五保老人的幸福生活 住进修武县第二中心敬老院的王祖传迷上了打台球,只要有空,他总会缠着院友或工作人员陪他打台球。“以前在家的时候都说这打台球是街边不务正业的娃儿们玩的,没想到我这一把年纪了,打这个也上瘾了。”王祖传不好意思地笑着说。 王祖传的院友66岁的蒋明成则迷上了打门球,他报名参加了敬老院组织的门球队,隔三差五还要到县里跟老干部们赛一场。为此,他同在敬老院里生活的老伴儿叶荣香却很有意见,嫌他总不陪她去看戏。就因这事,一辈子没红过脸的老两口甚至还闹到了分床的地步。现在,他俩一人一个单人床。“以前是单人间,现在成标准间了!”蒋明成笑着说:“老伴儿总嫌我打完球回来不洗澡身上有汗味,以前在家的时候倒不说,现在一到敬老院,比城里老太太还讲究。” 老蒋老两口的“标准间”在敬老院一楼的107室,室内两个单人床上放着两床叠得整整齐齐的被子,中间的床头柜、卫生间的蹲便器均擦得一尘不染,比县城的高档宾馆差不到哪儿去。 王祖传是修武县高村乡东黄村的孤寡老人,没来敬老院之前,自己在家住两间破瓦房,种几亩薄地,吃饭是“饥一顿,饱一顿”,穿衣是“别人送啥就穿啥”。而蒋明成夫妻俩则是高村乡后南孟村的独女户,女儿前些年远嫁武陟县后,老两口随着岁数的日渐增加,生活起居也越来越力不从心。 自从进了敬老院,老人们的日子开始发生变化,用他们的话说是“告别了农村生活”。一日三餐不重样,吃完饭有服务员帮着刷碗洗筷,住宿是宾馆化管理,有服务员叠被、拖地,理发有理发室,洗澡有洗浴中心。老人们享受这一切都是免费的,每月每人还能准时领到10元零花钱,到超市想要啥就买啥:“我们现在发愁的,就是每天想着法儿咋玩,咋玩得得劲儿。”王祖传对自己爱打台球的“不良”嗜好并不介意,因为跟他条件差不多的老人们,自从来到敬老院后,都或多或少地学会了城里的退休干部“消磨时间的办法”:下象棋、打扑克、扭秧歌、打门球…… “住进敬老院,日子赛神仙。衣服新,被子暖,饭又热,馍又软,房里还有空调、暖气、卫生间。不信神,不进庙,敬老院里福气享不完,社会主义真美满、真美满!”这是93岁的苏月英老人自己编的快板。 目前,修武县已在全省108个县市中率先实现了五保老人集中供养。除个别不愿入住敬老院的五保老人外,该县已纳入集中供养的五保对象达491人,占全县五保老人总数的95.5%。 让发展成果惠及困难群体 “把为民解困作为第一要务,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这是修武县民政局局长杨玉乐对民政干部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近年来,修武县民政局坚持对五保户、优抚对象、城乡低保户和社会救济对象开展了每年两次的“百人千户行”入户走访活动。走访中,孤寡老人的生活窘况不仅让民政干部黯然神伤,而且像针一样深深刺疼着该县领导们的心。 “决不能再让孤寡老人吃苦受累了,改革发展的成果必须惠及这个困难群体。我们要像赡养自己的老人一样赡养这些孤寡老人。”修武县委书记魏丰收动情地说。 “建设高标准敬老院,力求两年内达到对五保老人100%的集中供养能力。”2006年,修武县委、县政府作出决策,把建设中心敬老院列入为群众所办的十件实事之一。该县成立了由主管县长为组长、各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单位的敬老院建设领导小组,按照庭院园林化、住宿宾馆化的标准启动了敬老院建设工作。 2006年秋季,总投资510万元、占地25亩、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的修武县中心敬老院建成投用。该敬老院共有房屋127间、床位112张。敬老院幽雅的环境、贴心的服务,吸引来了全县的五保老人,当年入住老人112名。一时间,修武县在全国率先建敬老院搞集中供养的做法,不仅引来了全国各地的参观学习者,国家民政部、省民政厅等部门有关领导也来进行实地考察。 有了上级领导的首肯,也有了基层群众的好评,修武县委、县政府趁热打铁,把再建一个更大型的敬老院,把全县所有五保老人全部集中供养起来作为“2007年向群众承诺要办好的十件实事”之一。 2007年9月,在修武县高村乡周流村原王屯拖拉机站的闲置地上,总投资1500万元,共有248个房间,能安置326张床位的第二中心敬老院如期竣工。九九重阳节那天,第二中心敬老院正式迎接老人入住。至此,修武县共拥有了2个中心敬老院、4个乡镇敬老院和1个村办敬老院,总床位数达到564张,具备了可将现有的五保对象515人全部集中供养的能力。截至2007年底,该县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由2005年的11%提高到95.5%。 敬老院里条件好 “敬老院里条件好,县委机关都比不了。”凡是到过这两个地方的人,都知道此话不虚。 如今,修武县县委常委们的办公场所都还是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平房瓦舍。县委、县政府大多数干部办公室还是夏季电扇降温,冬季蜂窝煤取暖。而走进该县第一中心敬老院、第二中心敬老院,但见栋栋色调明快的公寓楼气派典雅,院内草木葱茏,小桥流水,宛如花园一般。 该县第二中心敬老院有关简介描述得更确切一点:“主楼、东西疗养楼和餐厅错落有致,楼内装有电梯和暖气,房间配备有壁柜、独立卫生间、应急呼叫系统;室外走廊封闭,楼道相连,方便老人出行。院内绿化面积达70%,树木成阴……” 敬老院内不仅环境好,而且功能也完善,棋牌室、阅览室、健身房、门球场、医疗室、理发室、澡堂、超市、餐厅等一应俱全。老人居住的房间按照不同健康状况设置了居室,每层楼都设有朝阳玻璃幔开放活动大厅和阳台。而在第二中心敬老院,3米宽的环形塑胶跑道尤为抢眼,院里道路和花草间均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庭院灯和草坪灯。老人们在此休闲娱乐、健身锻炼,其乐无穷。 不断提升老人生活幸福指数 “从家里到敬老院,就像从地下登上了天。”来自周庄乡东常位村74岁的孤寡老人赵学成说,“以前住的是漏房,现在住的是楼房,以前病了无人知,现在病了有人急,以前做一顿吃两顿,现在一天三顿饭不重样,护理员还给俺端到桌上盛到碗里。每月还发零花钱,俺也能吃到超市里的零食了。” 尽管修武县的五保老人们都认为他们已经“跌进福坑里了”,可该县的领导们还不“知足”。 “五保老人大多数生活困苦,饱经岁月沧桑、饱尝生活艰辛。现在经济发展了,我们不仅要让这些老人衣食无忧安度晚年,更要让这些老人生活愉悦欢度晚年。我们把2008年确定为敬老院的‘服务质量提升年’,就是要在加强管理、提升服务上下工夫,要把党和政府点点滴滴的温暖和关怀都送给这些弱势群众,不断增添老人们生活的幸福感和自豪感。”修武县委副书记、县长迟军情真意切地说。 “五保老人的衣、食、住、医、丧全由县财政承担,全额列入年度预算。”修武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辛丽华介绍说。 为了让五保老人在温馨舒适的环境中欢度晚年,全县敬老院大力推进管理规范化、医疗正规化、服务亲情化,健全完善了生活护理、医疗保健、膳食营养、安全防护等一系列内部管理制度。敬老院为每一位老人建立了个人健康档案,配备专业医护人员,为老人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使老人小病不出院、大病早预防。 在为老人提供衣食赡养的同时,敬老院还积极为老人调剂精神“膳食”。每天早上,有专人带着老人跑步,每天组织老人做两次回春操,每顿饭前有人领唱歌曲,每周开展一次适宜老人参加的健身比赛,每月举办一次文艺晚会,每位老人过生日大家都一起为其祝寿…… 残梅落尽春光逝,雨后气爽夕阳红。修武县的老人们正在忘情地痛饮着党和政府为他们酿造的美酒,感受着人世间的温馨与美好。
| |
【人民网-河南视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