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街串巷上门服务老人
2008-05-26

“居家养老”在我市悄然兴起,记者体验

走街串巷上门服务老人

来源于:中山商报 2008年5月26日 第 1007 期 A10版

爬高清扫房顶的尘灰。

敬告:本文版权归中山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必须保留网站名称、网址、作者等信息,不得随意删改文章任何内容,我社将保留法律追究权利。 Http://www.zsnews.cn
    欧玉芬原来是一名清洁工,自从去年应聘从事"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后,她的工作变化很大。她说,以前大家在一起工作,面对的是大地,现在的工作是一个人的工作,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有感情、需要帮助的人,她就充当了一名"行善者",而且还能为自己带来经济收入。
    ◆本版图片:王青草

    自去年以来,一种新的社会养老方式—— —“居家养老”,在我市悄然兴起,目前正在城区试点推行。这种纯公益性的养老方式,进一步扩大了社会养老范围,也更加人性化。而代表政府部门具体开展这项工作的社会福利院“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人员,又是如何开展工作的呢?接受服务的老人感受又如何?
    据了解,这种养老方式既不同于社会福利机构的养老,也不同于家政服务公司上门服务。近日,记者跟随“居家养老”的工作人员,亲身体验了这项并不为多数人了解的工作。
    





居家菜谱也有“学问”

    早上8点,40来岁的欧玉芬便开始了她一天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她从东区的家出发,骑摩托车直奔石岐区的民权社区。在这个社区里,有7户老人是她每天的工作对象。她每天都要到这7户老人家里,一直到下午5点,一天工作7个小时(中午回家休息2个小时);每户家里大约服务1个小时。跟着欧玉芬,记者也是一家一家地走。
    生活照料服务是欧玉芬每天为这7位老人提供的最基本的服务。她早上第一件工作就是帮个别老人到菜市场买菜。可买菜也不简单。记者为其中一位老人提供了一组菜谱,但遭到了欧玉芬的否决。欧玉芬说,要根据老人的饮食习惯及其近段时期的身体状况配菜,还要细心观察老人饮食口味的细微变化。
    来到老人家里,为他们拖地、擦洗餐具和卫生用品,负责洗衣及每天用品的清洁整理工作,这些都是欧玉芬首先要做的事情。对这些老人来说,正因为身体和年龄等原因,才需要他人来帮助,因此,在卫生方面要显得糟糕一点。在豆腐巷85岁老人朱辉的家里,记者帮忙为老人打扫卫生间。由于卫生间比较阴暗,气味较重,心里感觉总是不如自己家里舒服,但欧玉芬对此已经习以为常。她告诉记者,每天都干这样的活,是需要有个适应过程和相当的耐心。
    记者来到这些老人家后发现,每户老人的家里其实已经很卫生整洁了,因为欧玉芬每天都为他们清洁整理一次。而在最初时却不是这样的景象。比如和平镇街饮服宿舍的82岁退休孤寡老人黄昌,给她留下的印象就比较深刻。去年7月,第一次来到黄昌老人家里时,她看到的是另一幅景象:家中凌乱不堪,没有床,老人就睡在拼凑的木板上,一些用具上落满了灰尘。由于家中很脏和潮湿,霉气和其它异味让人很难受,现在发生的根本性变化,离不开她日复一日的服务。
    欧玉芬说,现在这样每天干活,并不感到有多累,比较累的活是若干天就要进行一次的大清扫。由于要将一些较重的家具挪开来清扫整理,甚至要爬高清扫房顶的尘灰,对于一位中年妇女来说,有时还真有点累、脏和害怕的感觉。在西横巷6号彭汝榴老人家里,她当天就进行了这样一次大清扫整理。由于有记者的帮忙,欧玉芬说,感觉轻松多了。
    

每天实操成了按摩能手

    当天上午,记者来到西横巷6号彭汝榴老人家里。老人来开门时,发现欧玉芬后面跟了一个不认识的人,立刻警惕起来,开门的动作都有点迟疑。欧玉芬忙向老人解释记者的情况及来意,老人这才打开了门。
    欧玉芬告诉记者,平常她总是提醒老人要注意室内的生活安全和室外的治安安全。老人住在二楼,从一楼进门到二楼住室有一条黑暗的通道,记者扶着老人走过通道和楼梯。欧玉芬说,平时她都提醒老人上下楼要小心,不要绊倒。而上楼后,记者也向老人讲起社区的治安情况,要老人要多一分小心和警惕。
    豆腐巷85岁老人朱辉身体多病,腿脚不便,每天就呆在家里。欧玉芬经常给老人的腿做做按摩。记者来到朱辉老人家后,也试着给老人做按摩,但老人说:“你是新手,用力和按的部位都难以把握,还是欧玉芬按得好。”欧玉芬说,她每天来到老人家里,都会问老人有没有感到不舒服。如果有,她要么带老人去医院看看,要么就给他们准备一些合适的菜式,还跟他讲一些平时要注意的事情,以保持身体健康。
    

孤寡老人有了说话的人

    对这些老人来说,除了生活上得到照料、健康上得到保障外,他们最大的感受,就是自从家里来了欧玉芬,她由陌生人变成了常客,现在更变成了他们最亲、最离不开的人。欧玉芬常常问长问短,跟他们说说外面的一些事情,讲一些有趣的事情。
    记者当天来到黄昌老汉家里时,老汉坐在外面的藤椅上,见到欧玉芬到来,老人十分客气地打招呼。欧玉芬同时向老汉介绍了记者及记者的来意。老人笑说:“谢谢,连记者都来关心我了。”在彭汝榴老人家里,老人告诉记者,他每天上午9点多就在家里等欧玉芬到来。因为平时家里很安静,她的到来给家里增添了不少生气。当老人知道记者的来意后更开心,连说“欢迎记者的到来”。
    在朱辉老人家里,老人告诉记者,自己行动不方便,很少出门,平时除了有几个外甥来看自己外,别无他人登门。自从欧玉芬来为他服务后,不仅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也给他带来了很大的精神寄托,家里天天有人上门给他免费做事,还陪他说话,欧玉芬成了他最亲的人。他同时还说,社会在进步,政府越来越关心老百姓,他在垂暮之年能感受到这些温暖,真的很幸运。随后,记者坐下来跟老人聊起他的经历,又说起孙中山先生的一些事迹。老人很开心地回忆一些往事。最后,老人还问起记者:“你们整天在外面跑新闻,应该很忙吧?”
    记者在跟这些老人聊天时发现,其实这些老人长期闷在家里,很需要有一些可以说话的人,让他们了解外面的情况,诉说心中的感想。

□记者手记
    记者在跟随欧玉芬“居家养老”服务的一天体验中,最多的感受,就是这些被服务的老人真的很幸运。多年来,他们孤独一人生活在家里,很少能得到社会如此无微不至的关怀。而另一方面,反映了我们的社会在不断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提高,政府也在更多地想着老百姓的生活。
    欧玉芬原来是一名清洁工,自从去年应聘从事“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后,她的工作变化很大。她说,以前大家在一起工作,面对的是大地,现在的工作是一个人的工作,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有感情、需要帮助的人,她就充当了一名“行善者”,而且还能为自己带来经济收入。在社会关爱老人的风气越来越盛的情况下,这种工作应该会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
    欧玉芬告诉记者,起初她还有点担心和不习惯,怕老人不满意自己的工作,又怕工作很脏很累。但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她发现老人们都很好,很需要她,也很配合她的工作。工作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累,因此她就渐渐习惯了。老人们常常以感激的眼光和言语来认可她的工作,久而久之就有了感情,因此在做这份工作时,常常会得到精神上的安慰。
    在记者体验的当天,记者和欧玉芬走在小巷中,恰巧碰到欧玉芬以前当清洁工的同事。当这位同事得知欧玉芬现在的工作时,连说很好。
    记者在体验中还了解到,政府部门开展这项工作之初,很多老人对政府的善行不太理解,有的不愿意接受服务,或者心存担忧。如今,这些老人已经毫无顾虑了,对工作人员也十分客气,甚至都有了感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要在社会上广泛实现这一目标,却很难。但在记者跟随欧玉芬工作的体验中,多多少少都感受到在中山已经有这样的氛围,而且有愈来愈扩大的趋势。据市福利院介绍,“居家养老”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到一定程度出现的一种新型养老服务,国内开展此项服务的地方还不多,中山也在试点。目前试点的情况基本令人满意。在此基础上,中山未来将会进一步扩大“居家养老”服务的范围,并推出更先进的管理模式,也希望社会给予更多的支持。

发布日期:2008年5月26日  作者:王青草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