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有比灾害更能对人们导致严重的心理压力,也从来没有比灾害更让人面临难以面对的伤痛和悲伤。最近几天,有关灾区的新闻报道中,我们不时能看到呆滞的目光、孤立无援的表情、麻木无光的眼神,以及无声的哀泣、悲痛欲绝的神情,等等。这些灾民不仅面临着灾难给身体、财产造成的巨大创伤,而且更面临着心理的巨大创伤。地震灾难后,绵竹市清泉村39岁的13组村民辛大春一家老少平安幸存,但她说总是头疼睡不着觉,每天一闭上眼脑子里全是地震时房子垮塌的画面。而在山外的围山环路路边,78岁的王老太自言自语,在交谈的时候她表情变化非常快,哭着说着马上就能笑出声……(《华商报》5月18日)
其实,在每一次的自然灾害面前,人类的软弱总能体现的一览无余,尤其是灾难给灾民造成的失去亲人的撕心裂肺,对灾难产生的恐惧、紧张、无助感和胆小等心理反应,面对毁于一旦的现实的不堪忍受,对丧生亲人的愧疚和伤痛等心理伤害总是灾民久久难以释怀,在这种心理伤害和心理压力下,常常使不少灾民深陷其中难以自拔,并不时诱发晕倒、自杀、神经失常、自虐等等的带有严重心理疾患倾向的行为不断出现。曾经对唐山大地震近两千名幸存者的心理调查显示,心理健康者仅占14.67%,严重者甚至一直有自杀倾向。 而这次地震灾害对于灾民而言,更是一种难以挥去的心理梦魇。这些表现和行为不仅使灾民的心理活动更加紊乱,言行难以受控,而且不利于灾区生产救灾活动的正常有序开展和社会局势的稳定,相对于7.8级的地震而言,这无疑更是负面影响不容忽视的"7.8级创伤".
虽然心理受到伤害的灾民值得同情和理解,但一些过于深陷悲痛的行为不应该长久停留,而我们同样也不能苛责那些无辜的灾民们,因为我们更应该明白,这些心理异常行为也是不可避免的。心理学研究证明,当人们由于自身或外界的变化致使心理失去平衡,而又无力主要依靠自己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常态,便会出现心理危机。重大的灾害性事件由于其突发性和紧急性,会使人出现心理失衡,从而产生思维不清、意志失控、情感紊乱等心理危机。这些心理疾患现象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轻者将导致神经衰弱,重者将可能导致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等严重的精神疾病。所以,当面对一闭眼就仿佛看见地动山摇的恐惧的灾民,当我们面对因为失去亲人而滴水不进的悲痛的灾民,当我们面对朝着被掩埋的废墟号啕大哭并欲自杀以随亲人而去的女人,当我们面对睹物思情、久久哽咽失语的男人,我们的泪水也会潸然而下。此情此景,除了正常的物质援助和身体伤痕治疗之外,这些无辜的灾民们,更需要一种慰籍,一种心灵的关怀,一种心理的引导,一点同情的劝慰,以帮助帮助他们从突发 的、巨大的地震灾害引起的恐惧、紧张、无助的梦魇中走出来,预防和消除"7.8级创伤".后急性应激障碍的发生和蔓延。
因此,面对灾民,物质保障和援助必不可少,但与此同时,他们更需要积极的心理干预式援助。所以,灾后在物质援助和开展生产救灾的同时,更应面向积极派出具有专业心理疏导技能技巧和心理学知识的专家,以及专门的心理治疗工作人员奔赴灾区,对灾民施以积极的心理干预,帮助他们尽快走出悲痛和心理疾患,对于灾区的生产自救工作来说,对于灾民们而言,极具深远意义。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唤醒他们过于悲痛而不知自救自立的心,只有这样,才能把灾民的心思从悲痛和病态的的心理疾患中拉出来,去积极的参与生产救灾、恢复家园活动,也只有这样,才能使灾民建立积极健康的思想认识氛围,丢掉心理包袱,走出"7.8级创伤"的消极影响,为更快地远离灾害、更好地恢复和挽回灾害中的损失,尽快地建设新的和谐家园打下基础。而这些,正是正产救灾的重中之重!对于灾民抗击震灾、恢复信心、重建家园而言,更是意义深远!我们真切地盼望,能有更多的地方和心理干预援助专业工作人员都积极行动起来,深入灾区,为灾民送去更积极、更有意义的心理干预和援助!(许朝军)
来源:千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