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族 潇洒学候鸟
2008-04-27

  上周休假去千岛湖旅游,邂逅了一对北京老夫妇,老爷子80岁,老大妈77岁。两人“烟花三月下扬州”,镇江、无锡、杭州、绍兴、千岛湖……一路玩下来。仅一个杭州,就待了半个多月,犄角旮旯都逛遍了。老两口的计划是:“五一”回北京,夏天再到北戴河,冬天到广西北海。

  老爷子说,近5年来,他们像“候鸟”一样,夏天北上避暑,冬天南下避冬,春秋天四处溜达,哪儿气候适宜,空气清新,就迁徙到那儿养老。北到哈尔滨、南到三亚、东到大连、西到峨眉山,都有他们的足迹,一年中倒有大半年是在北京以外的城市逍遥的。

  好一对潇洒的老人!

  有专家认为:在未来5年-10年内,候鸟型养老将成为一种潮流,由此催生候鸟经济。

 
 候鸟老人南来北往

  其实,去年冬天在海口旅游时,就发现了不少“候鸟”老人。

  海甸岛上新楼盘竞涌现,很多买家是外地人。陕西75岁的陈先生骑着电动车沿着和平大道一路看楼,在怡心园买了2套新房,一套自住,一套出租。海甸五东路上有个19层楼的新楼盘,电梯还没安装,来自上海的李先生已经66岁了,准备和他兄弟把顶楼的2套房子买下来,付定金前他要看看房间,他兄弟想到要走19层楼梯,打起退堂鼓,说看看底楼的房型就可以了,老李不干:“你要买19楼,当然要去看19楼。”结果,兄弟俩硬是一步步走上了19楼,再一步步走下19楼,然后兴高采烈地付了定金,又仔细地询问售楼小姐:夏天他们不在海南居住时,物业能否帮着把房子出租?

  在海口滨海大道上,有很多楼盘是被候鸟族买下的。滨海公园对面的滨海明珠开盘时每平方米只有2000多元,很多外地老人将此作为第二居,致使这个楼盘呈现出奇怪的景象:冬天的夜晚楼里灯火通明,夏天的夜晚灯光寥若晨星。

  “候鸟型”购房者主要来自上海、浙江、江苏、山西、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陕西等省市。

  其实,真正到海南的候鸟老人还有很多,因为很多人是租房养老的。滨海大道上有个烂尾楼改建成带厨房和卫生间的一室户,面积大约在20平方米左右,每套售价七八万元,周围商店、菜场很多,出行方便,因此卖得很好。一些当地人也买来出租给候鸟老人,租金每月省450元。

  青岛、大连、烟台、哈尔滨、珠海、昆明、厦门和海南……越来越有发现眼光的老人在很多地方找到适宜的养老之地。在天目山里,就见到不少农家在打扫庭院,他们说,上海、杭州地区一些年纪大的老人到青岛、大连避暑子女不太放心,而天目山森林茂密,夏天凉爽,空气又好,很多上海老人5月份就会过来度夏,直到11月份再回沪。由于离上海近,这些老人的子女每隔两三个星期就会携家带口过来探望老人,顺便孵孵森林氧吧,阖家其乐融融。

  
候鸟生活身心快乐

  记者见到的候鸟老人大多精神矍铄。在海口西海岸边,很多候鸟老人或是沿着沙滩散步,或是在岸边树林里打牌下棋,或是泡温泉,日子过得十分悠闲。已经是12月底了,但海口却依然暖洋洋,老人们大多只穿一件长袖T恤。而在三亚的午后,更看到很多老人提着救生圈到海里游泳。在千岛湖邂逅的那位80岁老人,让同行的年轻人佩服不已,很多年轻人爬山,没爬几步气喘吁吁,但这老两口轻轻松松地爬到山顶。遇到崎岖不平的山道,他们还走在年轻人的前面开路。

  “老爷子,您平时身体很好吧?”下山后,几个年轻人也许为掩饰自己的“无能”,纷纷问老爷子。老人爽朗一笑:“我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哮喘、心脏病,还装着起搏器呢。”老大妈透露,原来老爷子多病,每年冬天哮喘发作,都要住院。平时老两口散步时总是大妈在前,老爷子在后,大妈走一段路回头一看,老爷子掉队不见了,又返回去,结果,老爷子走一趟,大妈等于走了两三趟。

  “老头冬天在北京住院服药,花的钱与到南方租房住4个月的费用差不多。后来想穿了,与其把钱给医院,不如把钱给铁路。哎,东走走西跑跑以后,老头的身体倒渐渐好了起来,现在我俩走路的速度就差不多一样快了。”大妈说。

  北京老夫妇的感受其实是很多候鸟老人的共同体会。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老年社会医学研究室丁凯医师指出:冬夏季节里极端的天气、严酷的环境、城市的污染使老年人的健康防线十分脆弱,适时地改变居住地,换换环境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有着许多直接的益处。比如冬季“南飞型”的老人,他们的哮喘、关节炎、心血管疾病、中风、骨折、气管炎、肺炎等疾病的发病率都要比“承受型”的老年人低。

  有专家称,候鸟生活对老人的心理也有裨益。离、退休后,老年人的工作者角色已经失去;随着子女的成熟,父母的角色也在淡化;家中空巢的时候越来越多,生活的意义越来越少,这导致老年人出现很多心理疾病。而到新的城市生活一段时间与纯粹的旅游行为是不一样的,后者的身份是游客、过客,而前者要求老年人成为新城市的“临时市民”,老年人要完成环境、习惯、饮食甚至语言上的适应和调整,使老年人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显著增加,这样的适应过程,实际上是使老年人获得了重新担任社会角色的机会,能够改善精神状态、填补退休生活空虚,对老年人的心理疾病有着“不治而愈”的效果。

 
 当个候鸟并不太贵

  从千岛湖返沪后,同周围的老人讲起北京那对老夫妇,他们好生羡慕,但一说到仿效,这些老人就犹豫了:这要多少钱?

  让更多老年人享受候鸟生活的可行性正越来越大。首先是人均寿命不断增长,即使退休后只算到80岁,也有20年的时间,而对很多老人来讲,75岁以前走得动吃得动,游山玩水没问题。

  其次是老年人的经济状况不断改善。国家连年增加养老金,很多70岁左右的老人夫妇俩养老金每月在3000元左右,而大多数老人的日常月生活开销在1000元左右。北京这对老夫妇就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们半年中在北京的日常开销只是全部养老金的四分之一,省下的钱就可以贴补在外地生活。在海口时,很多上海老人认为,当地物价便宜,租金也不算贵,2000多元就能借到市中心三房两厅的住宅,适合两个老人居住的一室户每月租金只要三四百元。

  中国老年学会的一位秘书长说,目前,我国每年老年人的离退休金、再就业收入、亲朋好友的资助可达3000亿元到4000亿元。预计到2025年,老年人潜在的市场购买力可望达到1.4亿元。而许多儿女也把支持、资助父母到南方过冬、北方避暑作为一种尽孝之举。

  第三,有助于老人享受候鸟生活的生活配套协作网正在筹划构建。据了解,深圳市、海口市的一些养老机构,正在寻求与我国老龄工作部门合作,推出全国养(敬)老院、老年公寓的协作网。将来,老年人可以以相对低廉的价格到另外一个城市的养老院居住一段时间,这不仅解决了老年人收入水平低、经济能力差的问题,还能解决一些城市养老院床位的空置、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资源。而且,对于70岁以上的老人,景点门票等费用往往还可以减免。

 
 候鸟商机等待发现

  尽管享受“候鸟型”养老方式的老年人越来越多,但是相对于我国的老年人总量来说,仍是极少数人。但专家认为,这个群体将会在未来10年、20年内迅速扩大,随着这一群体的扩大,必将促进“候鸟产业”的产生与发展,目前,已经显示出了一系列的商机。

  当前最一目了然的是促进了当地房产业的发展。据统计,海南岛外购房者的比例是73%,三亚岛外购房者的比例是85%,而在众多的岛外购房者中,“候鸟型”养老居住者占到大多数,其中海口为62%,三亚为57%。而在广西北海,外来投资者的数量每个月都在上升,北海官方的统计显示,外地人已成为北海购房主体。

  大量的商机还潜藏着,这从众多老年人所担忧的候鸟生活几个怕中即可发现。

  一怕孤独。有的候鸟老人反映:夏天到北方避暑、冬天到南方避寒后,身体倒是好了,但是能够说知心话的地方和人却没有了。

  二怕生活不适应。有的老人反映,当地的菜肴口味不对,想吃到家乡菜,但当地的家乡餐馆很少。目前候鸟老人所养老的城市,基本上都没有能够照顾不同地区老年人养老习惯的养老社区。一些上海候鸟老人希望能够建立属地化的社区,在这个社区里,说的是上海话,吃的都是上海菜,玩的是上海麻将,听的是上海人听的越剧,管的是上海物业,看的是上海医生。

  三怕生病。有些老年病,比如心脏病、脑血栓等疾病爆发力强,死亡率高,需要较高的医疗技术和医疗设备,但一些异地养老城市在这些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有关专家认为,要让更多的老人乐于当候鸟,还需要很多行业先做培训,而城市的养老设施也要为满足“候鸟时代”而建设。在“候鸟时代”,老年人选择迁徙地点、出门上出租车、在机场候机、在旅行之中都能得到社会的帮助和专业人员的指导;在“迁徙”的最终目的地,老年人生活遇到的语言问题、饮食问题、医疗问题、精神生活问题等等都应该能通过最便捷的方式得到解决,这将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专家认为,老年人有多元化的需求。政府应把观念从福利向服务转变,加快建立“候鸟”老人聚集地与户籍所在城市的医疗保险报销网络,同时组织活动以促进“候鸟”老人间的交流和沟通,并可建设“属地性社区”,使老人在社区里,说家乡话、吃家乡菜、听家乡剧等。

来源:金融界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