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孝敬继母(图)
2008-04-26
 

继母(前左二)生前与陈峰(前左一)、魏淑菊(前右二)及其儿女们合影。


陈峰、魏淑菊与小孙子在一起。


省城退休职工陈峰40多岁时,继母进了门。他和妻子一直像亲人一样照顾着老太太。后来老父亲去世,他们仍一如既往地孝敬着继母,直到给老人养老送终——


在芮城县永乐镇永乐村一户农家小院的门上,一块耀眼的“子孝媳贤”的牌匾,成为人们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这块由村民自发制作赠送的牌匾,是送给这户人家在太原工作的儿子儿媳陈峰和魏淑菊的。自从陈峰40多岁时继母进了门,他们夫妇就尽心照顾,后来老父亲去世,他们仍一如既往地孝敬着继母。2006年继母去世后,他们披麻戴孝安葬了老人。陈峰夫妇真情侍奉继母的善举,得到了永乐村村民的一致好评。后来,乡亲们为了用他们的事迹教育后人,在他家院门上挂上了这块 “子孝媳贤”的牌匾。前不久,记者下乡采访时,看到紧锁的院门上挂着的这块蕴含着许多感人故事,记录着没有血缘的亲情的匾额,萌发了采访陈峰夫妇的念头。近日,记者来到太原市康乐街陈峰家中采访,这对朴实热情的夫妇讲述了与继母20多年的情谊。


40多岁的陈峰 喊 了 一 声“妈”


今年已经年过六旬的陈峰,20多岁时参加工作就离开了芮城永乐村。但身为父母独生子的陈峰,只要一有空,就要回永乐村看望父母。他对父母的那种无微不至的孝敬,总是受到乡亲们的称赞。1981年,陈峰的母亲不幸去世,当时在太原小商品批发公司上班的陈峰,想接父亲来太原,老人怕住不惯不来。陈峰担心孤独的父亲生活上有不便,虽然工作很忙,还是经常回家安置父亲的生活。他也想给父亲再找个老伴,但总没有合意的,一拖就是两年多。后来,父亲救回一个准备跳河的老太太。老人是因丈夫去世生活无着,又受不了儿媳的虐待而欲寻短见的。父亲看老太太实在可怜,当即提出如果愿意,两人可以结成夫妻,以便共度晚年。经过一番了解商议后,在征得老太太亲儿子同意的基础上,两位老人办了结婚登记手续。


远在太原的陈峰听到父亲找到老伴的消息后,非常高兴。他当即便与妻子魏淑菊赶回老家探望。见到继母后,年过40岁的陈峰和妻子齐声喊了一声“妈”。老太太顿时激动得热泪盈眶。好长时间见到街坊邻居都要宣扬一番,说她不但找了好老伴,还有了好儿子和儿媳。从此以后,陈峰一家像亲人一样对待她。当裁缝的魏淑菊为老人扯了几丈布料,做了一身新衣服,添置了新被褥,帮助老人洗头剪指甲。此后,老人的单衣棉服,都是魏淑菊精心置办。直到去世后,老人的新旧鞋有十来双,裤子还有十几条,毛衣毛裤还都是新新的。陈峰夫妇待继母如亲娘,让老人享受到了家庭的温暖。


“我要侍奉你到老”


日子平静地过着。12年后,陈峰的父亲突然得了重病,看着忧心忡忡的继母,陈峰说:“妈,你别愁,我父亲百年后,你愿意回你家,我把生活费全包了,你不用担心生活过不去。你不愿意回去就跟我去城里,我要侍奉你到老。”


父亲去世后,继母不愿回到以前的家,也不愿去太原,就住在永乐村。自古忠孝难两全,陈峰夫妇陪继母住了一个月后,要回去上班,为了安顿好老人的生活,他把村子里几个要好的朋友叫到一起,委托他们照顾母亲。有管钱的、有管挑水、买煤送炭等提供生活用品的。他说:“我妈的生活费用,花多少给多少,额外每个月给我妈50元零花钱。”因为老人不识字,花大额钱有困难,陈峰就把给她的零花钱全部换成一元面额的。当陈峰要走时,老太太拉着他们夫妇的手依依不舍,母子三人哭成一团。


老人为了给陈峰省烧炭钱,经常一个人从地里拾柴,屋里堆了一大堆。一次,老人不小心做饭时失火,将房子烧着了,村民发现后及时扑灭。陈峰闻讯,从省城赶回来,他没有抱怨老人,而是看到安然无恙的母亲,拉着老人的双手一直安慰她。他叫人把房子重新修好,又粉刷得白白净净。看着这一切,老人哭了,逢人就说:“我娃没有埋怨我一句,还给我宽心哩。”


前两年,陈峰准备给小儿子结婚,想接老人去太原,又考虑到路途遥远,他便做通爱人和儿子及亲家的工作,在家乡永乐村为儿子举办婚礼。那天,陈峰夫妇将打扮得干干净净,穿戴得像城里人一样的老人搀扶到堂前,还顺手往老人口袋里塞了个红包。当孙子孙媳妇一声“奶奶好”,老太太激动地手拿红包喜极而泣,掌声顿时四起。老人享受到了人间天伦之乐。


老人眼睛患了白内障后,陈峰先后两次将老人拉到县城医院做手术。第一次做手术时,老人心里害怕,竟在手术中大小便失禁。陈峰和妻子魏淑菊没有嫌弃老人。特别是魏淑菊,她忙着给老人收拾脏裤子,弄得手上、胳膊上沾得到处都是。医院的医护人员见状,都由衷地夸赞道:“早听人家说你们对继母好,我们还不信,这可是亲眼看见了,真是对自己的亲父母也不过如此了。”过了两年,老人的眼睛又看不清了,陈峰决定第二次给老人做手术,老人怕花钱不愿意,她说:“我都80多岁了,还能活几天?我儿对我这么好,我不能再给孩子增加经济负担。”医生也说没有必要花这个钱,但陈峰坚决要给老人做,他说:“我的亲妈眼睛不好去世早,我要让现在的妈眼睛亮亮的,哪怕活一年,也要老人能看见光明。”手术后,他和爱人在家侍奉,端屎、端尿、洗衣做饭侍候了100天。夫妇和老人同吃同住,把老人浑身拾掇得干干净净。


“不能让我妈孤零零地一个人”


2006年9月,继母走路不小心,脚下滑倒造成骨折。已经退休的陈峰和妻子魏淑菊撇下太原的家,回永乐村老人身边服侍。老人骨折后很疼,整夜不能入睡。陈峰又跑了老远的路去徐家湾请了个骨科大夫。大夫来诊断后,说没有什么治愈的希望了,给开了个偏方让减轻点疼痛。他们给大夫出诊费,人家说,你们对继母这么好,我深受感动,我也想做点好事,钱就不要了。陈峰不愿意看着老人痛苦,虽然天下着大雨,但第二天早晨,他硬是背着老人送到县医院检查,打了石膏后,住了20多天院。回家养伤期间,老人生活不能自理,睡觉、大小便都需要人侍候,陈峰夫妇就像亲儿女一样,端屎、端尿、喂饭、梳洗,看着与自己无一点血缘关系的儿子与媳妇,老人想起了自己的儿子、自己的家。为了满足老人的愿望,陈峰亲自托人和老人的儿子协商,想将老人百年后安葬回去,并许诺一切安葬费用自己出,也好让老人最后看上儿子一眼。然而这起码的要求也遭到老人儿子的拒绝。善良淳朴的陈峰心在滴血,他为娘伤心。说起老人临终也没有得到亲儿子的看望,陈峰流下了眼泪……


自从骨折后,继母的身体每况愈下,陈峰和魏淑菊夫妇只能长期守在身边服侍。有时陈峰到外面买东西,魏淑菊就一个人将老人扶起扶睡,还得抱起来大小便。时间长了,魏淑菊累出了一身病,好长时间都缓不过来。老人最后的那些日子里,更是累人。特别是半夜,总是“菊”“菊”地叫魏淑菊,要吃要喝。魏淑菊说,现在想起来都很害怕呢。老太太一到晚上就要叫她在跟前,总是给她说看到哪个死去的人了,她本来胆子小,让老太太这么一吓,真是毛骨悚然。好在陈峰在身边,要不然她真得坚持不下去。但尽管如此,他们没有对老人说过一句不该说的话。“我们觉得对老人问心无愧。”这是陈峰夫妇对记者说的最多的话。


老人去世后,陈峰哭得似泪人,他在父亲的坟旁为继母选好安葬地,一边是母亲、一边是继母。农村讲究两个老婆不能葬在一起,乡亲们劝他另选墓地,然而他说:“我不能让我妈孤零零地一个人。我相信父亲他们三人在阴间会和和睦睦幸福生活的。”


送葬那天,永乐村全村人都参加了这个平凡而又特殊的送葬队伍。虽然老人的亲儿女都没有来送葬,然而送葬队伍却声势浩大。陈峰激动地拜谢父老乡亲。谢绝了所有的礼金、礼品。他说:“我妈能有今天,是我妈上辈修的福分。我只是尽了一点应尽的孝心。”


陈峰20年孝敬继母感苍天,村民自发地为他披红戴花。有几位乡亲还专门请人做了 “子孝媳贤”的牌匾,在鼓乐声中挂在陈家的大门上。


陈峰夫妇善待继母的故事感天动地。而他们自己的子女对老一辈也很孝敬。说起来,陈峰和魏淑菊曾都是早年丧偶的不幸者,他们两人也算是半路夫妻,都有自己前妻或前夫的孩子。但无论是哪方的孩子,他们两人都真心地对待,深受孩子们的敬爱。尤其是魏淑菊,人们都说继母难当,但她有自己的善良和真诚,从未觉得有什么难的事。如今,与她相处最亲的反倒不是自己的亲生孩子。陈峰告诉记者:“人们都夸我孝敬父母,对继母好。实际上主要是我有个好妻子,她对老人对子女真是太好了。”


陈峰和魏淑菊还有个令人赞叹的善举,就是他们两人还很孝敬陈峰前妻的继母。陈峰的前妻去世早,前妻继母有好几年帮助陈峰抚养孩子,为感谢这位老人的恩情,陈峰和魏淑菊经常去看望老人。为了使孩子们学会感恩,去年老岳母八十寿辰时,陈峰偕同妻子儿女专门为岳母举办八十大寿,他们的这些故事同样成为当地人们传颂的佳话。


陈峰和魏淑菊说,人都要老,对老人尽心孝敬,是积德行善的大事。而自己的言传身教就是对子女最好的教育。现在他们的三对儿子儿媳及女儿女婿都懂得主动孝敬老人。最主要的是,孩子们从中还学到了许多优良品德,他们大都非常优秀,与人为善,事业有成。我们也真心祝愿这个特殊的大家庭更加和谐幸福。

 

来源:山西新闻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