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乎青年意愿和呼声
2008-04-20
     当前青少年都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他们需要什么?怎么解决?17日闭幕的共青团江苏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首次开展了代表建议案征集工作和代表建议案交流活动,由此听取和反映青年的意愿和呼声。大会共收到426人次的代表建议案257件。代表们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发表见解,提出建议。

    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培养阳光少年

    【建议人】南通团市委王少勇

    【问题】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存在普遍性。以南通市为例,301万青少年中,受情结和压力困扰的有60多万人,表现在焦虑、厌学、心理承受力弱、社会适应能力差、情绪反应过激等方面,严重的甚至有攻击、自伤、自杀等行为倾向。青少年心理问题不仅会影响自身健康成长,还会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增多。

    【原因分析】南通市青少年中普遍存在心理问题的成因,首先一条是和学习压力有关,有近50%的中学生已经把“学习太累”当做自己学习劲头不足的最主要原因。此外,还和教育缺失、家庭影响、社会环境、干预不够有关。

    【对策建议】改革教育方式,摒弃分数至上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健全人格的培养和积极心理的训练,通过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或拓展训练,把青少年从枯燥的题海战术中解放出来,培养阳光少年。同时加强心理健康宣传,加强阵地建设,培养心理健康工作队伍,强化全方位干预措施,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

    关心进城务工青年精神文化生活,引导他们争当城市主人翁

    【建议人】南京团市委邢正军

    【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南京市110万外来人口中75%以上是35岁以下的青年人,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跟同龄的城市青年相比有较大差距。进城务工青年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缺乏与之相适应的知识技能,从而进一步影响他们的就业、生活和社交。文化生活相对贫乏,精神生活空虚,使得不良文化大肆侵入,对他们产生较多负面影响。进城务工青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值得关注,大多数人处于明显的高焦虑状态,担忧、紧张、疲惫劳累和不快乐的情绪普遍存在。

    【原因分析】全社会对进城务工青年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视还不够,关注进城务工青年精神文化生活的氛围还未形成。提供给进城务工青年的精神文化生活产品还不够丰富,覆盖面比较窄,不能满足进城务工青年的需要。

    【对策建议】团组织、劳动部门、司法部门、文化部门、体育主管部门等要主动为进城务工青年争取市民待遇,维护合法权益;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积极引导进城务工青年适应城市生活、融入城市生活,争当城市主人翁;加强在非公企业建立共青团等组织,增强进城务工青年的归属感;培育进城务工青年文化社团,引导进城务工青年开展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活动。

    建设共青团网络文化工程,引导青少年正确应用互联网

    【建议人】扬州大学团委俞锋、林刚

    【问题】在网络传播方面,网络日志文明传播状况不容乐观,各种各样虚假、反动的信息隐匿其中。在网络价值观方面,不劳而获、贪图一夜成名的风气直接影响到青年的价值观,少数青年寻求精神寄托与迷惘和颓废并存,容易失去自我的方向。在网络伦理方面,年轻人追求网络自由,容易突破言论自由的限度,网络恶搞与网络犯罪现象时有发生。在网络行为方面,网络游戏与上网成瘾现象在青年特别是青少年在校学生中表现突出,我国18岁以下的网民中有73.7%人玩过网络游戏。

    【原因分析】网络和现实的分离使得现实的人与网络的人存在一种悖论,导致了一种人格和自我意识的分离;优秀网络文化产品(尤其是先进高雅网络文化产品)严重缺失;受到技术发展程度的限制,网络安全技术不够成熟。

    【对策建议】提议共青团组织应着力“唱响思想文化主旋律,打造青年网络精神家园”,加快建设“共青团网络文化工程”。首先要加强网络宣传教育工作,深化青少年绿色网络行动、帮助未成年人戒除网瘾大行动、未成年人网脉工程等青少年网络宣传教育活动,引导青少年正确应用互联网。可以建设一个贴近时代、贴近实际、贴近青年的青年网络媒体系统,特别是为广大青少年建设一个主体网站。

    将“创业学”课程纳入教学体系,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

    【建议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团委胡铃心

    【问题】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还比较低,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而欧美发达国家一般能达到20%。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缺乏创业意识,缺少创业能力;创业与市场的结合不够紧密,缺乏风险投资和天使投资,校园科技成果产业化举步维艰;部分大学生创业项目技术含量较低,未能体现高校的技术优势。

    【原因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校园创业缺乏核心技术和资金支持外,创业教育的缺失是其根本原因。

    【对策建议】由团组织牵头,聘请经管学科教师和青年创业精英,面向广大学生开展较为系统的创业教育和专题培训,推动学校将“创业学”课程纳入完整的教学体系,并对现有课程进行挖掘开发,在常规教学中渗透创业精神,帮助同学们树立“创业是一种高水平就业”的新观念。同时整合高校、企业和社会资源,建立一条引导大学生创业的“绿色通道”。

来源: 新华日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