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1月28日电 教育部官员今日呼吁,媒体应引导社会转变就业观念,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共同努力促进大学生就业。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今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经常见到报道,某个名校的大学毕业生做了很服务性的工作,或者是很原创性、基础性的工作,比如说养猪去了,媒体哗然,他怎么养猪,我们认为养猪就是没有文化的人做的事情等等,这都是传统的、陈腐的观念。
王旭明表示,有科学知识的人去养猪,会在养猪的领域会创造新的奇迹,而不是单纯的重复劳动,简单性的劳动等等,所以,要呼吁媒体引导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有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共同努力促进大学生就业。
王旭明强调,特别鼓励大学生到艰苦的地方、到基层去创业,而不是有一份很好的安安稳稳的工作就可以了。各级政府要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的机制,健全和完善,特别是省一级、市一级、县一级三级网络促进大学生就业。
轰轰烈烈的2006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大幕刚刚落下,413万大学毕业生挤爆人才市场的盛况犹历历在目,2007年的就业大幕又已拉开,500万新的劳动大军正厉兵秣马,整装待发。从1999年开始,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毕业生人数每年以60-70万增加,如: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达到338万。与此同时,企业纷纷减员增效,政府提倡精简机构,事业单位实行下岗分流,造成人才需求下降。可以预见,大学生就业形势将会更加严峻。
面对中国的大学生一次性就业率一跌再跌的现状,许多名校生也放下了“天之骄子”的身段,从事起养猪、挑土坯、作酒店服务生的行当,引发了媒体乃至整个社会的哀叹…… [详细]
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教育部压力巨大首当其冲。昨日,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指出,“经常见到报道,某个名校的大学毕业生做了很服务性的工作,或者是很原创性、基础性的工作,比如说养猪去了,媒体哗然,他怎么养猪?认为养猪就是没有文化的人做的事情等等,这都是传统的、陈腐的观念。”王旭明同时表示,有科学知识的人去养猪,会在养猪的领域创造新的奇迹,而不是单纯的重复劳动、简单性的劳动等等,所以,要呼吁媒体引导社会转变就业观念,共同努力促进大学生就业。
教育部官员的这番发言,针对近年来不断出现的名校大学生卖肉、养猪、端盘子、穿糖葫芦、陪聊等新闻报道,委婉敲打媒体在此问题上的社会责任,理当予以重视。尽管历经多年持续深入的就业观教育,“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社会分工的不同”,是政策强调的所谓正确就业观念。然而,依教育部官员所言,是否全社会就业观念焕然一新便问题全无,或者媒体不再报道名校毕业生养猪卖肉、跑腿陪聊,就能令大学生就业形势豁然开朗?这样的思路显然失于简单。大学生就业难,之所以成为各方棘手的社会问题,首要反思的应当是社会的结构性缺陷,其次才是所谓大学生就业观念问题。这至少可从三方面来分析…… [详细]
相关新闻
中国青年报近日采访了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有关负责人,解读考生关心的就业问题。该负责人回答了大学生是否“精英”的问题,引发争议…… [详细]
陕西杨凌本香农业产业集团董事长燕君芳,是个毕业仅有7年的女大学生,刚刚30出头。通过养猪和售卖饲料等经营,如今该集团已经拥有千万资产。
燕君芳是1998年从西北农业大学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的。她出生于杨凌附近的农家。由于家境贫寒,这个农家女为完成学业还欠下不少钱。毕业后,她留校当了教师。但不过一年时间,她就主动“下海”,借钱创办了自己的饲料公司……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