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老人自费研究客家围屋
2008-03-28

    来源:惠州新闻

   “看见围屋前面的石狗雕像没有?这就是石狗屋,现在这种马蹄型的围屋已经很少见了。”在惠阳区秋长街道办事处,叶伟生老人兴致勃勃地向记者介绍每一处客家围屋的历史典故和特点。

    叶伟生老人出生于惠阳秋长,今年已70高龄。退休后,老人一直自费搜集惠阳客家围屋的历史、典故,10年来,他的足迹走遍惠阳每一处客家围屋,并搜集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退休后拿着傻瓜相机做“记者”


    1999年,叶伟生从当时的惠阳市粮食局退休。退休后做点什么好?叶伟生首先想到的就是研究惠阳秋长的历史文化。他说:“叶挺、叶亚来大家都知道,但很少人知道养育这些伟人的家乡,更不知道这里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我觉得应该让更多人了解这些。”

 

    叶伟生说,惠阳秋长的客家文化和革命历史文化非常丰富,特别是客家围屋,非常有特色,但很多人不知道,作为惠阳人,他一直希望让更多人了解这些,所以退休后,叶伟生立即投身到惠阳各地尤其是秋长历史文化的研究之中。

 

    本来叶伟生退休后和家人住在惠州,但为了能更好地研究惠阳秋长的历史文化,他一个人回到秋长那间已经很久没人住的老房子里。为了更好的搜集资料,他买了一部傻瓜相机和一辆电动自行车,每天骑着电动自行车,背着相机走村串巷,他戏称自己是退休之后做业余记者,天天找人采访、查资料。

 

    当时他的退休工资只有600多元,他几乎将所有的退休工资都拿了出来。他说:“买了多少胶卷我已经记不清楚了,但现在我保存下来的资料照片就有上千张。”

 

    在叶伟生老人的老家,记者看到,他分门别类搜集了4大本资料。10年下来,他几乎走遍了惠阳每一处围屋和革命历史遗迹,并将每一个围屋的来源都记录清楚,图文并茂,非常详细。

 

    出车祸也要先将资料找齐


   一位60多岁的老人,每天一个人骑着电动自行车行走在乡村小道,其困难不言而喻,但叶伟生一直坚持下来,即使遇到困难,他也从来没有退缩过。


    前段时间,叶伟生听他的一位亲戚说在秋长一个很偏远的山村有一个东江特遣队的印刷厂遗址,因为该遗址比较偏僻,现在知道的人已经不多了。听到这一消息,叶伟生非常高兴,立即决定去看看。当时正好是夏天,他不顾天气炎热,骑着他的小电动自行车就上路了。

 

    但乡间的路不好走,而且路上很多沙石。在一个下坡处,叶伟生一不小心,连人带车摔到了路边的水沟里。当时他摔倒的地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连个帮他的人都没有,他只好自己从水沟里爬起来。而后才发现裤子已经磨破了,膝盖上流了很多血。他简单清洗一下,坐在地上休息了一会儿,感觉还能走,他又骑着自行车上路,坚持到那个印刷厂遗址看现场、看环境、拍图片。回家之后,休息了很长一段时间才完全恢复。

 

    记者问他,当时摔倒了心里会不会很害怕,万一他一个人在途中遇到什么不测怎么办?叶伟生说,他也想过这个问题,所以他走到哪里身上都带着手机,如果遇到什么意外,他就立即打电话求助,所幸这些年他的身体很好,没有出现什么不适。


    和高龄老人一起守卫围屋


    这些年,叶伟生研究得最多的就是客家围屋,对客家围屋他有很深的感情,他自己的祖屋“牛郎楼”,就是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看到一座座围屋逐渐没有了人烟,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随着时代发展,目前很多客家围屋已经无人居住。当时,在秋长一个村委会有一个姓李的阿婆,住在一座叫“常益楼”的客家围屋里,当2004年叶伟生见到李阿婆的时候,李阿婆已经93岁高龄。李阿婆的子女都在加拿大定居,多次要接她过去,但李阿婆割舍不下对故土的热爱,不肯离开围屋,宁愿一个人住在围屋里。她的子女没有办法,只好请一个人照顾她,让她继续在围屋生活。

 

    叶伟生了解到李阿婆的情况后,多次到李阿婆家看望她,还为她担柴挑水,和她一起回忆围屋的历史。直到去年6月李阿婆去世。现在,“常益楼”随着李阿婆的去世,已经没有人居住了,叶伟生还时常去看看,缅怀李阿婆这处“常益楼”围屋的最后守卫者。面对越来越多的空置围屋,叶伟生交织着复杂的情感。


    所搜集的资料成重要资源


    10年下来,叶伟生的足迹不仅踏遍了惠阳的每一座围屋和每一个革命遗址遗迹,随着研究的深入,他还将视野逐渐面向整个惠州市,只要了解到有研究价值的客家围屋或革命遗迹等,他都要去看看并搜集相关资料。


    起初,叶伟生仅仅是凭自己的兴趣搜集,随着搜集的资料越来越多,叶伟生开始分门别类的整理,现在他已经将这些年搜集的资料整理成册,一共整理了10来万字。同时,还撰写了多篇文章,其中很多被《惠阳文史资料》一书收录,他的研究成了介绍宣传惠阳文化的重要资源。这段时间,叶伟生又在为《惠阳文史资料》一书撰稿。


    叶伟生现在虽然已经70岁了,但他还有很多计划。他说,他准备按“建筑文化”、“红色文化”、“华侨文化”、“庙堂文化”等几个角度,分门别类对秋长乃至惠阳各个村的历史文化进行总结梳理,让自己的研究更有层次。他说,他希望自己还能做更多事,为我们的后人留下更多宝贵的历史资料。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