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搜狐社区
一个男人与几个女人拍了一些照片,这事情似乎很小,但闹开来大家都看到了,影响力之广未必低于重要的政治事件。若干精英份子也许会表示,这都是些小民的低俗趣味。
为证明我也属于高尚的精英层次,我也恬不知耻地表示:我就没有这样的趣味,我仅仅是看了不到10张的照片而且没有保存。这个时候,我觉得自己俨然有点高大起来。
但是倘若真的如这样的一种思路,我们不但对不住自己的精英身份,更该怀疑自己是否真的是精英,因为看不起大众的所谓精英,正是中国精英的赝品标记。这么想着,当初的忐忑竟然瞬间消失,一下子舒坦多了。这个精英的帽子,实在不是什么光彩的东西。
现在谈论艳照门的几个主角,实在是过时了,而且进了套子,况且我一向认为这不是个值得深入的话题。原因很简单,这个话题中我们掌握不了任何事实,因此也绝无能力做出一个像样的结论。
我之所以会写这篇文字,是觉得这件事情的前前后后,演绎了一个完美的传播与大众心理的案例,而这在我看来是真正具有价值的。
首先值得考察的是大众关注点。我们知道前些日子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校花搞了个性爱视频被盗,结果更加出位,该女生自杀。后来出现了台湾某男士发现新婚妻子的与其他男人的性爱隐私,心理崩溃而自杀。这两件事,小小闹腾了一下,都比较快的平息了,影响面不大。
而陈冠希的这次事件,则明显不同。这是因为涉及到公众人物。公众人物是被大众消费的,当一旦成为大众消费品的时候,大众是不会认真区分消费是否合理的。
这样,听歌是消费,看电影是消费,隐私也是消费。以往,隐私这样的消费内容是由小报记者占据的,这一次则由于网络的特别作用,成为了主流媒体和大众的共同喜好。
大众人物被消费的原因有主动要求消费和被动接受消费的情况,消费的结果也有好有坏,因此当名人被消费的时候,摆出一个受害者的样子是很白痴的。
聪明的,或许如璩美凤,合理利用这种消费的巨大能量。我们一般不会对我们毫不熟悉的人的事情太关心,但是我们会对我们貌似熟悉的人很关心,那种貌似熟悉是一种绝佳的八卦与意淫对象,显然明星很合适,同样合适的还有网络上那些比较popular的ID。
陈冠希事件能发展到后来的那个状态当然还包括各方的反应。大众喜欢看什么,看秘密。这秘密首先是照片,因此没有照片的新闻传播都是失败的。
媒体当然懂这个道理,你看有哪个媒体一上来就抵制照片传播?当满足了这个要求后,媒体适时发生了转变,因为对很多人来说,照片已经不再是秘密了。这个时候,媒体就开始高喊,不要传播。但显然媒体在说谎,不传播,这个新闻不就夭折了?媒体对明星的消费行为就不得不中止。
但是,传播是要走入地下了。陈冠希的暧昧态度与众女性的东躲西藏,给了媒体一个机会。单纯对人的身体进行炒作,已经落后,聪明的媒体开始转型。照片真假,大众质疑,法律介入,道德播放。潜意识里,大众结成了占有优势的“草寇”,行了一把“造反”的瘾,跟打虎的心理有一些象。
香港媒体是很有敏锐性的,尽管陈冠希艳照新闻不断于头条,但是却一直冠以清晰的走向。照片退位后,就是法律的诘问:老百姓是否能心安理得下载消费一把这意外的“财”。
大众希望的是:有的看,有的说,有的骂,有的下,有欲望发泄,同时有高尚可以扮演。为什么说有高尚可以扮演呢?因为这也是消费的一种方法。当然,也有不在消费队伍中的民众,或者精英。我们不讨论这个,因为我们这里主题是传播与大众心理。
终于,案子有了进展,继几位女性先后露面后,陈冠希也公开声明退出娱乐圈。造反成功了,大众一下子有点心理空虚。这事情本来也可进入尾声。如果说,还要炒作一把,那就是大众的反省了。这个时候,由于打倒了我们的消费目标,大众也会觉得自己是否狠了一点。
这个原因在于,看到了那些原来高高在上,享受着自己不能享受的东西的那些明星,如今终于低头认罪了,那样子跟自己犯了错,让警察弄去差不多。距离消失了,就产生了同情,原来明星跟我一样啊。这个时候,辩护声渐渐起来。
掉转枪口,大众开始对付自己,而自己其实早已转化了,大众已经开始享受售后服务了。这样一路走下来,完成了某种经历,体验了一些享受,也实现了传播与大众心理的部分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