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呼吁多给孩子疏导心理,避免极端举动
春季万物复苏,人体大脑对外界刺激比较敏感,孩子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儿童心理专家指出,家长和教师应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给孩子补充“心理营养”。记者从本市教育部门了解到,目前本市中小学专职心理师资总体缺乏,本市将加强针对中小学班主任队伍的心理辅导培训工作。
【现状】
学生“心病”门诊激增
春季万物复苏,人体内神经细胞相对比较活跃,大脑对外界刺激也比较敏感,孩子很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甚至为了一件恐惧的或者想不开的事情就采取极端手段,给家长带来恐慌。儿童心理专家指出,相对于其他季节来说,春天是孩子“心病”最集中的时候,也是心理门诊求治的高峰期。
上海心理咨询中心最近接诊到不少有这样那样“心”病的案例,中心儿童心理专家杜亚松教授告诉记者,每次门诊中,总有二三十个孩子存在不同情况的心病。如前几天一个9岁的儿童因为把邻楼小妹妹打哭,害怕小妹妹家长跟父亲告状招致挨打,便擅自离家在外逗留大半天,让家长担心不已。杜亚松认为,现在的孩子普遍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使其心理承受力差;挫折教育相对贫乏,也导致了儿童心理疾患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郁闷”竟成口头禅
“真的好郁闷,日子好没劲!”上预备班的小如(化名)在心理咨询中,面对心理师的善意提问,竟然发出如此感慨。据了解,如今,“郁闷”竟成为不少孩子的口头禅。在衣食早已无忧的今天,他们却感到不快乐。
杜亚松教授指出,儿童青少年面临的心理问题主要有5个,包括行为问题、情绪问题、学习障碍、人际关系问题和精神疾病。其中,行为问题占到20%—30%,情绪问题占20%。儿童青少年的情绪问题是以焦虑、恐惧、抑郁、强迫等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
专家认为,如果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孩子出现比较严重的异常表现,要及时去看精神科医生。这些异常表现诸如:注意力分散,多动,易冲动;对立师长,处处违抗,难于管教;对网络或某种癖好成瘾,类似吸毒;多门主课不及格,阅读、计算困难;精神紧张,焦虑不安,无事自烦等。包括一些动不动扬言要要跳楼、自杀的孩子,在出事之前往往都会有些心理不稳定,家长和老师应通过这些蛛丝马迹实施提前干预。
【对策】
班主任将接受特别心理培训
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理事长吴增强告诉记者,去年本市已启动学校心理咨询师的培训项目,将提高学校心理咨询人员的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目前,培训已完成两期,其中160余位普教方面的学校心理咨询师已新鲜出炉。”
目前,尽管很多学校都已经配备了专职或兼职的心理辅导老师,但这些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高,目前本市心理辅导方面的师资还是比较缺乏,“尤其是小学老师,小学方面的心理教师基本上都是兼职的。”
另外,吴老师还强调,要加强对班主任队伍进行心理辅导的培训,因为班主任是心理健康干预的“一级预防员”。他还透露,目前,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三年规划正在制定中,将形成一个“班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系统。
针对目前现状,吴老师建议,应该以普及化促进专业化,让学校的全体教师要有心理健康、心理辅导的理念,尤其是班主任。
家长应多带孩子亲近自然
对此,第十医院精神卫生科朱荣申教授提醒家长,不要只关注孩子的衣食住行,也要有意识地给他们补充心理营养。
专家建议,在有可能的条件下,多带孩子去亲近自然,给孩子一些时间,不带学习任务地听音乐、看电影、参观美术展;还可以和孩子一唱歌、登山远足、家庭聚会等。春光灿烂的日子,多给孩子一些自由选择爱好的权利,给孩子一些能自己掌握的时间,对于孩子的身心发展都是有益的。
【经验】
“情感教育”课消除学生烦恼
“一人吐苦水,全班出主意。”为畅通学生宣泄渠道,帮助学生调节心理情感问题,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曾在全市率先开设了“情感教育”课,这一上就是六年,由各班班主任授课。
该校党支部书记吴蓉瑾老师介绍说,最早的情感教育课的教学专题基本属于就地取材,家长下班回家,不读书不读报,而是忙着“筑方城”;教育方式简单粗暴,非打即骂;与人交往中,不时也会成了“两面派”……学生的抱怨也成了班主任情感教育课的专题。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情感教育课从简单的情感宣泄逐步转向更注重情感体验,更关注情感的健康发展。
一位女生在谈到情感教育课后的收获与体会时喜滋滋地说,“我们时常会遇到许多不开心的事,比如父母的责骂,老师的偏心,同学的争吵,成绩的下降等等。以前都只能憋在心里,无处倾诉。现在有了情感教育课,能抒发了。更重要的是能听到来自同学们的安慰或鼓励,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心情自然就好了。”
吴老师告诉记者,情感教育课上倾诉者和倾听者都是同龄学生,所以容易使他们实话实说,一吐为快,能获得同伴的反馈和共鸣,在心理上已是很大的安慰了。
“记得在一节情感教育公开课上,我告诉老师我最喜欢她摸我的头,因为除了爸爸、妈妈,只有她摸过我的头。我喜欢老师摸我的头,这表示老师喜欢我。”学生小陈在一篇作文中这样写道,情感教育课的特别顾问、儿童心理教育专家梅仲孙教授对此颇为感慨,他说过去的心理学讲原理讲形式,反而不讲“心”的内容,情感教育课就是讲孩子的心思、心事和心态,以学生为本,关怀学生心理健康为本,是值得肯定的。把小小少年的烦恼消灭在萌芽状态,以健康的心理积极地走向生活。不仅在同学间多了个直接交流的渠道,老师也能更多地掌握孩子们的情感动向,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引导。
【观点】
心理老师不应是摆设
记者了解到,目前本市不少学校都配备了心理老师,或开设各种心理咨询中心。但有不愿透露姓名的教育专家认为,一些学校负责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和辅导仅仅流于形式。他认为,学校不能只重视教学而忽略心理健康的培养,老师可尝试从教育工作者转化为心理工作者,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健康优秀的学生。
此外,个别教师师德欠缺也是造成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青少年的心理发育尚不成熟,而老师们迫于升学压力,往往只重视应试教育,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怀。老师的一句“你真笨,怎么教都不会”等语言,或是动辄让学生请家长到学校,都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甚至给孩子带来无形的精神压力。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