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工人和他们的保姆老板
2008-03-11

百姓故事:残疾工人和他们的保姆老板[组图]

残疾员工制作珠画挂饰

南海网3月8日消息:她们是老板,可是在布艺厂里,他们辛苦地照顾着每个工人,又更像是保姆。

他们虽然重度残疾,事事倚靠他人,却能创造财富,用自己美妙的心智,编制出新奇的工艺。

这是一个由候鸟家庭组建而成的作坊企业,他们身后倚仗的工人全是重度的肢残人士。而正是这样特殊组合,让昆虫布艺的名字远近闻名,远销海外。近日记者走近这个群体对他们进行了采访。

百姓故事:残疾工人和他们的保姆老板[组图]

李小岗/图

海达一横路路口幽静如常,顺道左拐,第三间别墅就到了崔玉华的家。记者启门而入,屋内很安静,入门右边的陈列室引人注意,巨幅的掐丝画“锦绣前程”分外夺目,还有列柜里栩栩如生的昆虫布艺。而楼上,三三两两正埋头作业的残疾人们正是这些精美之作的主人。

“要是你们晚几天来,工人们都回来了,今年春耕晚,家里插秧,她们都在帮忙呢。虽然他们帮不上什么忙,但总还可以帮家人做饭。”崔玉华的出场很谦和,说话的声音不大,迎客入内,像一个亲切的家庭主妇一般。

别墅外绿树掩映,不时有红花挂在窗边。这里是一个南飞老人的住家,也是一家布艺公司的厂址,而那名“主妇”则是整个厂子的老板。

百姓故事:残疾工人和他们的保姆老板[组图]

崔玉华指导员工制作作品

百姓故事:残疾工人和他们的保姆老板[组图]

南下养老反成了南下创业

“从来也没想过,从来也没想过埃”崔玉华回忆起这些年的经历,连连用了这句。她说,本来是退休后来海南看看女儿,顺便养老,没有想到却干起了一番事业。2003年,崔玉华从东北老家来到海南,很快被海南绮丽的风光吸引,而更让她喜欢的是海南的小蝴蝶小昆虫,色彩鲜丽,非常漂亮。原本她只是一个建筑工人,从未学过布艺手工,却从小喜欢做这些小玩艺儿。她突发奇想,能不能用小碎布做一些仿真昆虫?于是他把这些想法跟朋友交流,他们就建议她做起一个布艺厂,专门制作这些小昆虫。

一说开张立马拍板。2004年她成立了这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布艺厂。一开始她把女儿不穿的衣服剪成碎布头做材料,量不够,她到各个成衣店里收购200元碎布头,放满满一屋子。随后她又收集了很多照片,买了数百元的画册,照着做,果然栩栩如生。一开始她自己研究工艺,制法,随后向社会招工,然后培训,最后投入生产。这些布艺昆虫等小玩意儿最初出现在东湖附近的年货摊上,立即引起了好评如潮,那些年还被媒体称为“新奇年货”。在家人和朋友的指点下,他们又拓宽了销售渠道,从展览入手,加上网络销售,来加多定单量。

创业之初,她的女儿和丈夫都会帮衬打理。他们也向社会上招了很多工人,从几个人都100多号人,把两层楼挤得满满当当的。渐渐地他们也发现,布艺厂里,来了越来越多的残疾工人,并远远超过了半数。

“没有什么特定的招工要求,可是他们还是来报名,久而久之,我们惊讶地发现来了这么多的残疾人。”崔玉华说。

百姓故事:残疾工人和他们的保姆老板[组图]

布艺厂吸引了上百残疾工人

崔玉华说,工人中残疾人最多时达到了100多人,状况空前。只要能做事情,他们就留下,崔玉华的想法很朴素。

为了让这些残疾人能更快地适应工作,他们给残疾工人提供材料,培训他们技术,让他们自己做。而这样的手工制作活儿也很适合他们。崔玉华说这些残疾工友来自全省各地,有三亚、昌江、儋州等地,他们有的吃住在崔玉华家,有的残疾情况严重的,则把活儿带回家做,远程操控。

大老鼠、大蜘蛛、大蚂蚁、大蝴蝶,这些有趣的小动物在他们的手里活灵活现。从地摊上新奇的年货远销到省外,还成了出口产品,非常紧俏。在这里工作的残疾人月收入可达到800元。因此玉华布艺的名字在残疾人中传递甚远,不少边远市县的残疾人都投靠这里打工,解决了一些就业问题。崔玉华说当她意识到这项事业不仅能给自己带来乐趣之外,还能帮助她人。她又动了心思,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把技术培训这块突出,也许更能帮助那些残疾人们。于是她一度向社会承诺,对残疾人可以免费培训技术,随到随学。那几年布艺生活也十分红火。

老板厂长成了“大力士”保姆

一样的布艺厂却面对的是不一样的工人,崔玉华坦言这一切并不容易。这时她召唤出厂里的元老级工人张小梅,现在的布艺厂厂长。崔玉华笑称她为“大力士”,原因是,这些特殊工人出行上上下下,张小梅“抱”得最多。

“肯定是有区别的,工人们需要老板照顾的很多很多。”崔玉华说。由于房子一楼比较狭窄,工人们多在二楼和三楼作业,上上下下,都要人搀扶着,拿个什么东西都要他们搭个手,她和张小梅就经常把她们抱上轮椅。久而久之就落下了大力士的美名。

工人们不方便的一切都需要他们代劳,吃饭时他们要把饭拿到每一层楼,虽然身是老板,但从某种意义来说,他们更像是工人们的保姆。

崔玉华指着楼下墙角的轮椅说,他们虽然只是指导生产,但照顾工人成了他们的另一种工作。

一样的坚强不一样的梦

在玉华布艺厂二楼里,7、8个残疾工人正在埋头干活,今天刚刚加入这个队伍的是丁才泽,上班第一天他学做的是掐丝沙画《红脸》。崔玉华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小伙子用了半天时间,终于摸索出了一些门道。

今天的值日生是关义花,她是来自乐东的女孩。问及年龄时她害羞地提出不要问这个问题,她在这里打工已经快两年,算是老工人。桌子上有一幅她刚完成的掐丝沙画,画面上的黎族少女和青年正在相依。完成这个她用了一天半的时间,算是快的。

“觉得自己做的满意吗?”记者试图跟她交流,小姑娘很严肃地说,不是很满意。“做得不漂亮,人家就不买了。”关义花说:“很难,最难的是做表情。”她觉得自己做的画中,黎族小伙的表情不是很好,不过也乐观地说如果不行再返工。

苏小蝉是一个很腼腆的文昌女孩,她说,如果不来这里打工,她基本上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21岁的吴亚今主要负责的是串珠画,身高不足一米的她却是这里的名人,已经先于其他工友上了报纸。

她来自澄迈县白莲镇孝友村,没有上过学,15岁开始自学识字,18岁创作第一首诗歌,三年来已创作出200首诗歌,有数首诗歌在电台发表,就凭这个她在来这里之前成了名人。但是她说,来了这,她更有价值了,能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了。她开朗亲切,说自己现在的心愿就是“想要一个电动轮椅”,她的笑容常常感染很多工友。

在这样一座别墅里,住着一些像保姆一样任劳任怨的老板,也住着一群有梦想有干劲的特殊工人。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