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02月25日 12:09:36 稿源: 新疆经济报
天山网讯(记者王春莲 吴凤翔摄影报道)贾刘氏已经99岁了。
她身上具有那个年代所有的特征——她的三寸金莲、她的名字、她的沧桑,都在向我们传递着年代久远的讯息。
可是她又生活得极具现代气息。在几个儿女的照顾下,她幸福地安度着晚年。她注意养生、保健,她爱美,还弹钢琴,生活很有规律,却也忙忙碌碌。
听说我们要来采访,还要拍照,贾老太太一大早起床后就开始琢磨:头发要咋样梳?穿什么衣服?还有鞋子,得把那双新鞋子穿上吧?面对镜头的时候,她特别配合,镜头感十足。马上就是百岁的老人了,可是老太太对生活的热情和激情一点儿都没有减少。
老太太是智慧的。她特别爱惜自己的身体。对吃药的时间和剂量那是绝对服从医嘱,分毫不差。她会定期到医院检查身体。饮食更是节制,喜欢吃当季盛产的蔬菜和水果。按时睡眠。喝了50年的蜂蜜水,这个习惯使她在99岁时,连医生都惊呼她的皮肤和60岁的女人一样!为了减轻老人常见的便秘问题,她每天都会吃一些麸皮。
老太太还自己发明了一套操,每天没事的时候,她会扶着门框压腿、伸腰、搓脸,活动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采访老人,仿佛就是在上一堂养生保健课,感觉受益匪浅。可有些东西又是学不来的,比如心态,比如儿女对她的孝顺。
长寿基因、生活规律、儿女孝顺、心态平和,长寿必要的几个因素,老太太占全了。
6个儿女中,就数二儿子最远,在武汉,他一年会来两次乌鲁木齐看望母亲,不来的时候,他便会每天晚上10点钟准时打电话问安。一到那个时间,老太太就会乖乖地坐在电话旁等着。
老太太不识字,没有什么文化,但她用直觉应对生活中的一切。在生活最困难的岁月里,她从菜市场捡回剩菜叶子,回来剁碎,包成包子,把几个孩子养得胖胖的。可是孩子们现在都不愿意提包子了,他们觉得小时候吃的包子内容太丰富、太难以想象了。老太太还会把用剩下的肥皂头煮成一锅,然后放冷,制成新的大块的肥皂,那味道把全家人熏得都不愿意进家门。
老伴去世后,孩子们逢节日或者纪念日时都要去墓地上坟,老太太劝阻:死了的人就算了吧,关键是要让活着的人好好地生活!
这话听着冷漠,可是却透着简单的智慧。一位99岁的老人一生要经历多少磨难,恐怕一篇再长的文章也难以讲述清楚,可是我还是觉得该对她经历的苦难做个介绍。如果不是这些经历,她可能不会如此爱惜自己的身体,不会参透如此朴素的生存智慧。她7岁缠足。刚开始,她疼得下不了床,一个星期拆一次线,脚都不能放在被子里。几个月后,她忍着剧痛开始下地干活、织布。17岁经媒妁之言嫁为人妻。娘家穷,婆家富,她结婚前整整3天妈妈都不让她吃饭。第一个儿子生下来一个星期便夭折了,她甚至都没有掉一滴泪。怀第三个孩子六个月时,她在河边洗衣服,扭了一下腰,觉得有什么东西掉出来了。她当时没有在意,几天后才发现是孩子掉出来了,她仍然没有掉泪。饥荒年代,她一个大字不识的女人,带着3个孩子踏上了来新疆的火车,因为吃野菜树皮太多,孩子们都全身浮肿,幸好被列车员送进了医院。上世纪70年代,3个儿子在同一天下乡,他们把行李装好后,房子就像空了一样,可是直到把他们送上火车,她也没有流一滴眼泪。她只是对哭得不成样子的女儿说,他们大了,该走自己的路了。
不知道是因为年轻,还是因为那个年代,那时她对生命是漠视的。更或者,是一种无所畏惧的坚强。但现在,老太太学会了珍惜生命,这不仅仅是为她自己,更是为儿女们着想,为他们减轻负担。
就在前两天,儿媳妇接了个电话,老太太支着耳朵听着,当她听说自治区老龄委新发了一个通知:凡是90岁到99岁之间的老人,政府每月补助60元,100岁以上的老人,政府每月补助100元,老太太兴奋地说:“好日子还在后头呢!咱们得好好地活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