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开学,沪上一些心理机构频频接到家长咨询,“孩子一想起去学校就很烦,怎么办”,“开学前这段时间,我特意延长春节休假,在家陪孩子一起完成功课”……
这些家长们都表示,自己孩子一提起上学,就有浑身难受、出汗、失眠等症状,但生理检测显示一切良好。记者从心理机构等了解到,近日因为学习问题而到心理科咨询的学生家长多了起来,就诊的学生多是产生厌学情绪,心情郁闷、有睡眠障碍、回避与人打交道,甚至行为失调。专家表示,要改变孩子的厌学情绪,家长要尽量先减少自己的焦虑情绪,在生活内容上作出合理调整,及时纠正孩子不良的生活习惯。
“心理假期”还在持续就读初三的嘉嘉在本周三就已开学了,可是嘉嘉还是半夜三更睡不着觉,早上闹钟闹不醒,上课也是昏昏欲睡,可一下课了精神反来了。回家后,他还是忍不住上网、看电视,根本没有心思写作业,嘉嘉的母亲为此十分头疼。
上初二的李波这几天心情也很差,因为老师布置的寒假作业,李波只做了一点点。过年前,李波和父母去远在西安的外婆家过年,各处游玩,到处走亲戚,玩网络游戏。现在要开学了,才发现作业已经堆积如山,只能白天、晚上连轴转,拼命恶补。李波的爸爸说,最近孩子精神很差,胃口不好,而且脾气也很暴躁,稍微说他两句就生气。
心理专家刘军介绍说,每次开学前后,都会有不少学生出现各种身体和情绪上的不适,这种情况普遍发生于小学生和初中生中,特别是初三学生最为突出。“有的孩子感到烦躁、不安,甚至出现肚子疼、出汗、失眠等症状,做检查却没有客观指标说明身体有问题。实际上,这些孩子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的影响。”
刘军分析说,假期里很多学生因为过于放松,生活没有规律,生理和心理上都处于比较懈怠的状态,因此,当他们突然意识到开学在即的时候,就会感到紧张不安,尤其是那些平时成绩不很理想、性格比较内向、家长期望值过高的孩子,更容易出现焦虑和厌学。
父母比孩子更为“焦虑”
事实上,与孩子的焦虑比起来,“开学焦虑”在家长中更为普遍。刘军表示,不少被家长拉来看心理门诊的孩子,有些根本没问题,反而是家长自己患上了“开学焦虑症”。
“快开学了,我和先生都很着急!”刘丽女士告诉记者,她的孩子去年读小学一年级,期末考试成绩一塌糊涂。于是,在过年后、开学前一周内,夫妻俩轮流加班加点,给孩子补习功课。“我白天在家里教,孩子的爸爸晚上回来接着陪孩子补习。”
上海郊东中学初中一年级班主任老师张凤说,现在,不少年轻父母开学前的准备工作实在令人惊讶,经常有家长给她打电话咨询应该买什么样的书包、要用什么型号的铅笔等等许多问题。有一位学生家长,为了买一种可以防止渗透的餐垫,竟然跑了四五家商场。张凤表示,新学期不论是家长还是学生都有一个适应过程,在调节学生心理的同时,家长的心理调节也非常重要,家长过分小题大做会起到反作用,给孩子造成不小的压力。
刘军表示:“家长应该抱着乐观的态度跟孩子谈新学期,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生活习惯,为了帮助孩子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最好在开学前几天制订一个和学校生活接近的作息时间表,督促孩子按时起床、饮食。”
学校可安排“缓冲时间表”
在一些网站的家长论坛上,面临新学期,不少家长都表示了自己的担忧,最烦的就是叫孩子起床。一位网名Sandy的网友抱怨说:“孩子总喜欢赖床,闹钟、电视、音响再加上我和孩子他爸的大嗓门,他才满脸不高兴地起床。”另一名家长诉苦道:“他过年天天玩到很晚,要帮他调整时间,累啊。”这些家长感受最深的,就是让孩子正常上学比自己上班还累,好像患上了“家长开学综合症”。
“网络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平台,让我们这些家长可以彼此诉苦,好像找到了战友一样,有什么问题也可以给彼此出出主意。”网友Chris表示,如果学校能让孩子们有个“缓冲期时间表”,在开学的第一个星期,适当将开学的时间往后延一个小时,在某种程度上就可以缓解家长和学生的的焦虑心情。
刘军表示,在处理开学焦虑的过程中,要强调孩子年龄越小,父母主导作用越大;孩子年龄越大,父母主导作用越小的原则。“当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家长、老师协助下,安然度过开学初的焦虑期,这些经验会大大增强孩子的自信。”
刘军提醒,“开学焦虑”是一个很常见的心理现象,所以家长和老师不应对孩子过多责备,而是应该耐心地与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对其进行正面引导,帮助孩子克服心理焦虑,逐步适应开学后的生活;而对于孩子来说,也要自己调整好心态,多从积极、乐观的角度考虑问题,正视自己的优缺点。(记者朱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