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一声除旧岁的心理背后
2008-02-12

    或大或小、或长或短的鞭炮声在窗外响起,又一个春节到来了。从儿时欢天喜地珍爱的小爆竹,到如今动辄花费数百上千元的烟花、礼炮,人们燃放鞭炮时的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今年33岁的谭先生在哈尔滨市经营药品批发生意,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鞭炮于他已经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

    “小时候过年最高兴的事就是放鞭炮。那时家里条件一般,父亲给我买的鞭炮都是20响、30响一小包的,舍不得一次放完,就拆成一个一个的,留着慢慢放。”谭先生说,“现在过年也放鞭炮,但都是几十万响的,一连几分钟响个不停,威力也大多了。”

    谭先生感慨地说,自打进入商场,磕磕绊绊一路走来,虽然生意越做越大,可身心也颇为疲惫。于是过年放鞭炮更多是希望驱散过去一年中的不顺利和晦气,在震耳欲聋的响声中忘却所有的烦恼,有一个全新的开端。这时已没了儿时放鞭炮无忧无虑的喜悦,而是多了几分复杂的心绪。

    一位爆竹摊主告诉记者,一般家庭给孩子购买烟花、鞭炮,少则几十元,多则一两千元,也有消费上万元的,多是单位或是做生意的人士购买。

    记者在几处烟花爆竹销售摊点看到,50万响、100万响的鞭炮不足为奇,一些大型烟花重达二三十公斤,一个人很难搬运。

    “尽管对不同的人而言燃放爆竹具有不同的心理意义——它既可以代表对新春的庆贺,也可以表达心理上的宣泄,甚至还可以作为成年人追忆童年欢乐的手段,但最基本的心理意义却是一个挑战恐惧、战胜恐惧并获得快乐的过程,人们能在此过程中获得控制感、信心感和力量感。”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罗劲说,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自然界中的动物,对于爆竹中火药在爆发瞬间所释放的闪光、声响和力量,本能的反应是恐惧。但爆竹设计的妙处在于使这个令人紧张的爆炸过程始终处于人的良好控制之中。因此,当巨大的爆竹声响起时,人们便会产生胜利的快乐和满足心理。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应小萍说:“燃放爆竹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意义,它鼓励以家庭集体而不是以个人的方式去战胜恐惧并获得欢乐。”通常,大年夜合家团聚的时候全家一起燃放爆竹,家庭成员分工明确,家里的男性成员担当重任,而家里的小孩特别是男孩往往也会被鼓励去积极勇敢地参与其中,“全家的参与比燃放爆竹本身更重要。”应小萍说。

来源:新华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