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longhoo.net 2008-2-6 10:23:45
【龙虎网报道】今天是除夕,和往年不同的是,这个除夕首次以国家法定假日的面貌出现,也因此改变了很多人的忙年计划。原先要一直工作到除夕傍晚才匆匆赶回家吃年夜饭的上班族,有了一个完整的年三十来与家人共同忙年;原本浓缩到一顿饭的亲情,有了一整天的时间来充分释放;原本被忽略的传统民俗,有了绝好的让现代人体验重温的机会……民俗专家赞叹:除夕放假,让年味更加完整!
民俗专家说
民俗专家徐艺乙:除夕放假让年味更加完整
“今年的春节假期调整,从除夕开始放假,看上去不过是放假日期的变化,其实,其文化意义和内涵很深远,有利于春节习俗在百姓生活中的恢复与重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徐艺乙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对今年除夕放假连连叫好。
徐艺乙说,传统的春节其实是由很多天组成的一个完整的节日,过去在农村,春节要从腊月初八一直过到正月十八,后来在城市里逐步演变为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近年来大部分民众将年三十到正月初五视为春节。但不管怎样界定,年三十都是春节当中十分重要的一天,是春节节日气氛体现得最集中的时段。除夕这一天的活动有很多,众所周知的是吃年夜饭,一家人从四面八方赶回家团聚在一起吃饭,这其中也包括全家人一起忙年夜饭的过程,一家老老小小一起忙年夜饭,正是亲情的最佳体现。以前人们还会在除夕这天贴春联、挂灯笼、贴剪纸,在家里挂上“岁朝图”等年画,画上的花瓶、戟、佛手等分别寓意平安、吉祥、福气,画上笔、墨锭、如意等则寓意“必定如意”。有些家庭还会在年夜饭前举行祭祖、接灶王爷等活动,年夜饭后,会摆上花生、瓜子,长辈给孩子发压岁钱。
而近几十年来,由于除夕当天没有假期,人们没有时间与家人一起做年夜饭,更没有时间贴春联、挂年画,加上春节联欢晚会等其他原因,这些传统习俗逐渐被人们淡忘,尤其是一些都市中的年轻人,除了年夜饭、放鞭炮外,对其他的习俗很不了解。
徐教授说,除夕这一天有很丰富的民俗内容,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我们以家庭为单位去做,去体验,而除夕放假为人们重新拾起传统民俗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保护文化遗产。他认为,春节的传统习俗中有很多都是能体现民族精神的、积极的、有益的、向上的文化内容,应该让更多的人去了解,使民族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发展和弘扬。
民俗专家陈竟:春节也要有形象老人
新年将至,著名关东民俗文化专家曹保明、中国首部年文化三维动画片创作者李儒奇、郭雪鸥等联合发表《中国年文化保护红皮书》。并指出,保护中国年不能再等了。其实,今年经历雪灾考验后,中国年俗文化热度不减反增。许多人过年回家成了问题,就连央视春晚也应时加入了赈灾板块。最先倡导年俗文化申请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南京大学民俗艺术研究所主任陈竟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年年俗文化保护的确迎来了一个非常好的契机,他已经开始策划包括年俗形象、歌曲在内的系统工程,相信将会引发年俗文化高潮。
过年要有“福寿老人”
在由曹保明等专家发起的《中国年文化保护红皮书》中,学者们提出,要统一包装“中国年”文化,导入CIS等商业设计方法,为将“中国年”打造成比“圣诞节”更具魅力的全球文化产业提供基础。并且中国首部有关“年文化”的三维动画片《年来了》的问世也为此提供了范本。
西方圣诞节有圣诞老人,还有脍炙人口的圣诞歌《铃儿响叮当》。看到熟悉的形象,听到熟悉的歌曲,圣诞节浓郁的气氛就来了。但说起中国人十分重视的“过年”,竟然没有相关的形象和歌曲,陈竟表示,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中国人过年也要有形象啊,不然年俗会显得很空洞,”陈竟说,其实去年已经有不少“年”的形象设计出炉,但是偏重卡通的形象不太理想,“不能充分反映中国老百姓的民俗心理”,其实说白了,就是太“洋气”了,与中国人的吉祥文化不相符。陈竟主张,参照中国传统的福禄寿喜禄五种形象,设计出代表春节形象的“福寿老人”,包含喜庆、生命长久等内涵。据悉,该建议获得有关方面的好评,已经立项,即将启动具体工作。
年在变“情”不能变
有人质疑年俗文化是否值得这么兴师动众,因为春节文化目前逐渐呈现出衰落的态势。对此陈竟表示,这种现状跟近年来的一些限制不无关系。例如禁放鞭炮,各种年俗文化活动日益罕见。“现在鞭炮也能在指定区域燃放了,而且今年南京超市也能买到鞭炮了,除夕也放假了,这不能不说是传统年俗的逐渐回归。”不过说到过年,陈竟表示,大都市里的年味渐淡,而在农村过年反倒很有滋味。去年在山西柳林过的年给陈竟留下了深刻印象,“有庙会、舞龙、舞狮各种活动,人山人海的,真是火红的中国年!”
中国的年俗文化是处于不断的继承变化中的,陈竟说,肯定是适合现代社会的民俗传统就会被传承下来,而那些不适合中国经济发展的习俗将被慢慢淘汰。并且对于那些不断涌现出来的新形式,“像现在大家拜年不讲究非要登门拜访了,网上拜年、手机拜年已经流行起来了,”陈竟表示,有人反对,但其实没有必要,所谓民俗,本来就是大家的习惯。不管什么形式,关键是春节民俗的核心和价值不能变,“春节的核心价值还在于情字,这个内涵不能变。”
“春节申遗”意在传承
在《红皮书》中,专家提出,要发起成立“中国年节文化保护专业委员会”,对中国年文化进行专业系统保护指导,要加紧申请“中国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各项准备工作。曾倡导春节申遗的陈竟透露,每两年一次申报世界非遗,中国有那么多的非遗项目在排队等着,春节民俗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并非易事。不过,其实能不能申遗成功并不是他发起申遗倡议的真正动因所在,关键在于引发大家的年文化保护意识。
春节是全民的节日,春节文化并没有固定的传承人。“可以说,所有的华人都是传承人,”陈竟说,虽然年俗文化没有传承人,但是与年俗相关的民俗艺术都有其传承人,像剪纸、面塑、皮影等等艺术形式都有相关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人为载体,很多是通过口传、身授的方法来传递下来的。因此整理挖掘各种年习俗文化和艺术形式也是很必要的。
民俗知识
民俗关键词教您过大年
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春节,已离我们仅有一步之遥了。天南海北的人在除夕这一天为团圆而“策马加鞭”。究竟春节有哪些民俗?记者就此采访了民俗专家徐艺乙教授。
除夕
关键词:祭祖、吃年夜饭、给压岁钱
除夕意味着都要除旧纳新,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纳新、消灾祈福为中心。很多家庭祭祀活动也在这晚举行,祈求列祖列宗“在天之灵”,时刻关心和注视后代子孙。接着,便是全家吃喜庆的年夜饭。传统年夜饭也有讲究,在老南京的民俗中,一般有两样菜必不可少。一是什锦菜,由胡萝卜、木耳、蘑菇等十种蔬菜凉拌而成,寓意着“十全十美”。而另一道菜则是红烧鲢鱼,预示着年年有余。吃年夜饭,最重要的就是“团聚”,如果有人不能回家,座位也是留着的。
而在这个晚上,小孩子们可以得到守候了一年的压岁钱。按照民间的传说,从前,有个叫“祟”的妖怪,每年除夕夜就会跑出来侵扰孩子,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子午交界时,此时外面已是鞭炮齐鸣,将整个新年夜的活动带到最高潮。
正月初一
关键词:拜年、吃年糕
正月初一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同时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徐教授介绍,这一天是过年的高潮,老南京早上起来要先喝糖茶,然后用发糕、年糕等祭神,点上香烛、放几串鞭炮,“这就表示迎过‘年’了,接着就开始吃饭。”徐教授解释,虽然各地的风俗不同,但是吃什么还是挺有讲究的,年糕寓意“年年高”,面条寓意“绵长”,汤圆寓意“团团圆圆”,馒头寓意“满”,“这几样是一定要吃的,寓意新年圆满、有进步。不过,这一天一般都是晚辈给长辈拜年,还不急着走亲访友。
正月初二
关键词:走亲访友
正月初二开始,就可以走亲访友拜年了。徐教授表示,拜年时间也不宜过长,通常是说些吉祥祝福的话,稍坐片刻就告辞。拜年要按照“先长辈、后晚辈,最后是平辈和朋友”的顺序来拜,因为中国人特别讲究亲情、重视家庭,所以拜年时要排好名单,不能落下哪一个亲戚。
正月初三
关键词:回娘家
这天,有回娘家的习俗,就是说在这一天里,已经出嫁的女儿要带着自己的丈夫和子女回家看望父母。回娘家只能吃中午饭,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俗称“食日昼”。
正月初五
关键词:迎财神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到了这天,就是迎财神的日子,“福禄寿喜财”这五路财神都要好好拜。“这一天财神爷过生日,大家就要吃财神饭,即在面条上放几个铜钱,铜钱不是真的,是由糖和面粉做成的‘钱币’。吃了财神饭,财神们就会在一年当中护佑众生。”徐教授还告诉记者,做生意的人也习惯在初五开门迎客。
正月初七
关键词:人日、吃面条
正月初七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一些地方在这天还有吃面条的习俗,寓意着用面条缠住岁月的双腿,取长寿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