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金融网
【本文摘要】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佛洛伊德也强调,童年对于人心理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过分关注和溺爱孩子,也会造成孩子不良心理的形成。
近日,本报一篇题为《视线恐怖症 缠了她17年》的报道见报后,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关注。很多读者打来了咨询电话,有的表示自己也有同样的病症,有的 述了自己社交时的心理困惑、还有的家长察觉到孩子有一些心理问题甚为忧心。
其实,这些都是社交恐惧的一种表现,对此,第四军医大学心理学教研室施旺红教授认为,面对心理疾患,最重要的是敢于正视它,然后积极地进行治疗调节,这样才能让心灵重获阳光。
■溺爱孩子也会导致不良心理产生
患者表现:自闭 自卑 怕见人
病例介绍:王女士的儿子今年20岁,正读大二,但性格内向、自尊心特强、处事谨小慎微。以前,大家都夸他是个乖孩子。现在,他总以为别人时刻都在注意他、评价他,担心自己会出什么差错,让人瞧不起,而且还很自卑,经常自责。
父母想跟其沟通,他表现得又很自闭,不愿与家长交流。一次,亲戚说他跟女孩一样,怎么不爱说话。此后,他见人就躲闪,有人与他聊天,他就面红耳赤、语无伦次,最后发展成见人就害怕。
专家解析:社交恐怖症通常起病于青少年期,男女都可能出现。青少年渴望友谊,希望广交朋友,但有些青少年一到具体交往时,如找人交谈、或者别人与自己打交道,就会出现恐惧反应。表现为不敢见人,遇生人面红耳赤,神经处于一种非常紧张的状态,这就是社交恐怖症。
它往往会泛化,严重者拒绝与任何人发生社交关系,把自己孤立起来,会给日常工作学习造成极大障碍。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佛洛伊德也强调,童年对于人心理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过分关注和溺爱孩子,也会造成孩子不良心理的形成。
因此,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关乎着他们的未来。而作为家长,应随时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并积极针对他们出现的心理疾患给予开导或排遣,必要时还要走进心理门诊,配合医生的治疗。
■释放压力学会交友和沟通
患者表现:疑心 自卑 不敢和陌生人说话
病例介绍:刘先生今年快40岁了,因小的时候其父母经常吵架,所以他自小总感觉街坊邻居都在嘲笑他,于是非常自卑,也没有好朋友。现在的他,尽管已人到中年,但仍不敢与陌生人说话。多年来,他自己也知道自己的“毛病”,却一直突破不了自己的这个心理障碍。
另外,他感觉自己从来都是真心实意地对待他人,可是总觉得别人会误解自己,因此身边始终没有一个能真正谈心的朋友。
专家解析:刘先生的表现是比较典型的社交恐怖症,而这一阴影又是在其幼年时埋下的,时间较久,治疗也更不易。
社交恐怖症患者总是担心会在别人面前出丑,在参加任何社交聚会之前,他们都会感到极度焦虑,还会想象自己如何在别人面前出丑。
当他们真的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他们会感到更加不自然,甚至说不出一句话。当聚会结束以后,他们会一遍一遍地在脑子里重温所有尴尬的镜头,回顾自己的行为或想象自己应该怎么做才正确。
在现代的处世态度上,“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几乎成了社交领域中不成文的信条——这虽然与现在社会信任危机的存在有关,但从心理学角度解释,要敢于和陌生人说话,广交朋友,才是对人心理健康有益的举动。
因此,为了我们的心理健康,从小就应广交朋友,待交往深入后彼此还可以袒露心声,这也是释放心理压力的最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