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形势严峻,毕业生供大于求———在昨(16)日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联席会上,来自全川81所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处负责人和21个市(州)人事部门及所属人才服务机构的相关人员,就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等进行交流。
转变观念:大学毕业生是普遍资源
这不是个别现象:有的大学生找第一份工作,觉得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找第二份工作觉得还不如第一份工作;找了一圈下来,最终也没找到一份工作。
“大学毕业生已不是稀缺资源,而是普遍资源,但有的大学毕业生还没有认识到这点。”与会者分析:近几年,每年大学毕业生增幅大约都在25%以上,但有的大学生还抱着“天之骄子”的老观念,认为自己一定要找份与“身份”相匹配的工作,这在无形中给他们就业增添了难度。
结构性矛盾:有业不就与无业可就并存
去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带着上千个就业名额到我省招人,但最终只招到300多名高校毕业生。
为什么会“有业不就”?与会者分析,很多毕业生在择业导向上不愿出省,或者只愿意到上海、北京等大城市。事实上,近年来在省内就业的毕业生大幅度增长,今年已达到已就业高校毕业生总数的80%以上。
“无业可就”的现象同时存在。特别是计算机类、法律类等当年热门的专业,如今已出现不好找工作的苗头。“过剩专业一定要削减,但紧缺专业一定不要一窝蜂增加。”专家呼吁:连续3年就业率低于50%的专业一定要限制招生。我省也要求,省内很多学校都设有的专业,不再批准设立。
警惕:零薪酬就业不可提倡
近来网上正在热炒“零薪酬就业”理念:迫于用人单位招人时要求有一定的从业经验,有的毕业生主动放弃薪酬,以“实习”就业的名义走进企业大门,希望通过累积经验,被企业认可,成为正式员工。
“这种‘零薪酬就业’不可提倡。”与会者提醒:这种就业方式,很可能被一些不良企业主钻空子,使毕业生成为免费劳动力。本报记者王欢(来源: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