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网
虽已被老师劝退,吴正吉仍常赶来旁听
昨晨8时,沙坪坝区重庆大学门口,86岁的吴正吉焦急地站在路边,一辆出租车开来,手拿笔墨的他蹒跚上车。"中山四路老年大学,开快点。"8时50分,车停在市老年大学门口,急得满头大汗的吴老松了口气,艰难地走上楼去。
吴老风风火火是去上学,他21年的学龄与市老年大学齐龄。正是这21年不经意,让他创了一项"重庆之最"——读老年大学最长时间的学生。
学龄等于校龄
吴正吉是南下干部,1981年从原市蔬菜公司离休,每天除了看报,不知干啥,"日子过得很不自在"。1986年,听说市里将成立老年大学,吴老当天就到报名地点咨询、报名,成为老年大学第一批学员。
刚成立的老年大学没有教室,在外租房上课,教室地点随时变化,一个班40多名学生,书法、绘画等轮流上,很多老人没接受过正规教育,特别珍惜这个学习机会。
两年后,第一届学员毕业,不少人回家安享晚年。吴正吉以自己画得不好为由,向老师请求"留级",呆在学校和下一届学员继续学习。
第二次毕业时,学校不仅增加了招生名额,还将专业细化为书法、绘画、花卉、摄影、文学等,吴老又报了摄影、文学等其他专业。一个专业一周上一课时,剩下的时间自己练习,吴老觉得,这样的晚年生活"非常充实",不仅有人教,还可和同学切磋。
21年来,学员们走了一批又一批,吴老却始终不愿离开。后来,学员越来越多,怕报不上名,他总是在一学期结束时,就先把名报上。书法、绘画、推拿按摩等,近10个专业的初级班到高级研修班,吴老一一读了个遍。
今年9月,因许多老学员不走,导致新学员无法入学,学校动员老学员退学,吴老才恋恋不舍地放弃了报名。但他依然在国画班开课时,前来旁听。
车费比学费多
3年前,吴老因患脑梗塞,在重庆大学的女儿将他和老伴接到沙坪坝区同住。经治疗,吴老留下后遗症,走路困难,只能挪碎步。每次从女儿家到车站,别人只要5分钟,吴老要用半小时以上。在上清寺下车后,走到中山四路老年大学,10分钟的路程,他要挪50分钟。
为了不迟到,每次上课,吴老早上6时就起床,中午上完课,要傍晚才能回家。到后来,吴老只有打出租车去上课,再坐出租车回家。上一次课,车费就要50多元,成了老年大学学费最贵的学员。
尽管如此,吴老仍不愿放弃老年大学的生活。如今,他虽不再常去学校,但国画组校外联谊会每月一次的活动,他仍坚持参加。
对此,许多人不理解,吴老说:"读老年大学可增长知识,结交很多朋友。更重要的是,学习可以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与子女的隔阂越来越少。"
火爆背后的尴尬
据了解,老年大学像吴正吉一样自动"留级"的学生不少,有的带着保姆来上课,还有的把老伴、退休的儿女也动员来上学,全家一齐上阵。每年7月,很多老人凌晨就赶来排队报名。
去年,有老人头天晚上就赶来排队。为此,学校只好将报名工作提前,正式报名时间还没到,全校20多个专业2000多招生名额便已满员。
市老年大学教务处有关负责人说,因为许多老学员不愿离开,该校每年2000多名的招生名额最多只有500名新生能报上名。
近年,有学习欲望的老人越来越多,学校只好将学习时间延伸到了双休日,每年,还会在预定名额外再增新班。近年,各区县也成立了老年大学,全市目前共有40多所。因不少学校条件有限,老人们宁可舍近求远。他们说:娃儿都要上重点大学,我们也要选好的。
目前,该校收费除了电脑、摄影等专业学费稍贵外,其他专业每学期近50课时,只需100元左右学费,比社会培训班便宜数十倍。以舞蹈专业为例,社会培训班每月10课时收费400元,一学期下来至少1600元,而该校只需100元。
老年大学资金来源分财政拨款和学员学费两部分,市老年大学成立21年,财政拨款仅数十万元,资金成了遏制老年大学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关人士认为,如能在银发教育市场引进民间资本,将是一件利民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