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春芳老师(前左)在张槎街道老年协会江湾活动中心和众多学员一起跳舞。 |
 |
张春芳(左二)和众多学员一起歌唱。 | |
希望把更多欢乐和希望带到一些孤独的角落。
文/本报记者刘蓉 实习生林成宝
图/本报记者孙海庆
张槎街道老年人协会,目前设有合唱、舞蹈、剪纸、模特、旅游英语、电脑等10多个项目,有400多名老人会员。近年来,张槎“老协”先后被评为“广东省‘百佳’基层老年群众组织”、“佛山市先进退休职工之家”和“佛山市老龄工作先进单位”,被省、市、区誉为老龄工作的“亮点”和一面旗帜。殊不知,16年前,该协会仅有一支歌咏队、16人。“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而该协会的带头人就是——张春芳。
为辖区八旬老人庆生日
今年71岁的张春芳,祖籍大连。退休前是佛山电大的一名老师。昨日,记者在张槎老协的舞蹈训练室见到她,她说,“退休后,我只是想将自己在大学那份对艺术的热诚延续下来,没想到引起那么多老人的共鸣。”
就是这个朴实的想法,让张老师16年来孜孜不倦,从江湾老协到石湾老协,再到现在的张槎老协,老协在她的努力下不断发展壮大,从成立之初只有16个人的歌咏队,场地只有20余平方米的房间,发展到现在能有400人一次性参加活动的人数。且几百个人,都遍布在各个居委会老协分会。“退休了,想乐一乐,开开心,对家庭好,对居委会好,更重要的是对健康好”。张老师说。
在这10多年里,一直有一件事让辖区老人心里暖暖的:那就是张老师定下的“规矩”:每年都要给辖区八旬老人庆祝生日,让他们感受到集体和社区给他们的温暖。一位张槎老协的陈阿姨告诉记者,在张老师的带领下,曾连续4年为江湾的冯伯过生日。大家第一次给冯伯送去生日蛋糕时,他已是81岁高龄。当时冯伯很是意外,感动得直握着张老师的手。第二年大家再去帮他庆生时,冯伯已穿得漂漂亮亮在家等着张老师了。张老师这样的举动,直到冯伯去世。“张老师把我们每一个老人的个性、爱好、需求都了解得很清楚,我们都愿意跟着她一起干。”陈阿姨说。
经过多年的观察、试验,张老师亲自筛选、打造出十多个老人喜欢的活动项目,如合唱、舞蹈、书画、剪纸、模特、竹刻、理疗等,还举办了老年学校,开设英语班,除此之外,老协在她的带领下,还创办了艺术班、交谊舞班、民族舞班、电脑班等。“这些活动的创办,我只是想让老人们能学在其中、活动其中、玩在其中、乐在其中,真正起到了‘怡情养性’的作用”。她说。
16年从没领过一分钱
“张老师从早到晚在这里工作,没有拿过一分钱。有一次她因病住院,老协其他领导按惯例代表老协送去一点慰问金表示关心,但她硬是退了回来。”一位郑伯伯告诉记者。
老年人协会是一个群众性组织,筹备经费困难比较多,除了政府资助部分经费外,其余经费要自筹解决。要自筹,就得面向社会、面向老人求助。为了求得赞助,张老师经常东奔西跑,串街走巷,联系公司;为了求得老人献出微薄力量出钱出力,她又身体力行,回回都自己先掏钱。多年来,她与老伴二人几乎年年赞助,一共赞助金额7500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补充老协经费的作用。
今年2月,老协经费困难以至于解散。“当时真的没辙,我也想过做得那么辛苦是否解散,但当时的一幕让我坚定老协再困难我们再辛苦都不能解散。”张老师说,当老人得知老协可能解散的消息时,不约而同地都前来,有的说自己愿意多掏钱,有的说可以找子女帮忙拉赞助,还有不少聘请来教老人们跳舞唱歌的专家也纷纷表示他们以后可以不收费,希望老协不要散。“当时我听得特别感动,鼓励自己有这么多老人支持要更加努力工作。”
张老师说,好在家里的子女和老伴都非常支持她。“我每月的电话费都是女儿帮忙交的,原本应由我带的孙子也是老伴带着。”就这样,这位酷爱老龄事业的热心老人的家庭里也其乐融融,连续多年被评为“教子有方之家”、“热心公益之家”,她的老伴也被评为市“十佳”老人、省“老有所为”奖。
自掏腰包慰问老人
“她的腿常年有病痛,经常是她在医院一边打吊针,一边用电话指挥老协工作。”张槎老协的陈阿姨激动地说,“还有一次,她的喉咙痛,她家保姆给她打了三次电话,说已和医生约好了时间让她去看病,医生等她多时,张老师还是不愿离开办公室。”
张老师对此更是轻描淡写,她说,病痛挺挺就过去了,老协很多工作却不能停下来,比如组织老人参加市区大型文艺表演,就要做方案选节目排练等,任务紧迫不容有闪失。“自我认识她以来,她从来就没有休息过一天,工作不分白天黑夜,有时下午三时多了才吃中午饭。”,“她女儿叫她去日本旅游,钱都交了一年了,一直推到现在。目前,又要准备节目过老人节,我看她的日本旅游又得推后了”。在舞蹈培训室,不少老人你一句我一句地“埋怨”着张老师不爱惜自己身体。据悉,长期的操劳过度,也给她的健康亮出了“黄牌”。2003年,一次重病起不了床,后来住进医院之后,精神稍有好转,便又继续工作。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张老师领导的老协里,有两条不成文的规定,也就是长期保留下来的两个优良传统。一是多年来她们一直坚持为80岁以上老人送蛋糕庆祝生日,使很多老人深感受到关怀和温暖而流下了热泪;第二个优良传统是为重病住院的老协会员、骨干老人送去慰问和礼品,为去世的老人送去花圈和宝烛金并参加追悼会;几年来,她参加这样的活动不下百多次。
老协的陈阿姨告诉记者,弼唐街曾有一位退休老人林文焕,两个儿子和妻子都是打临工,家里比较困难。平时他来老协活动,张老师都非常关照他。2005年,林老人因尿血住进医院,张春芳带了老协成员去看望他,自己又掏钱资助。后来,林老人去世前,在病床上含着泪对妻子说要见见张老师,并嘱咐她有什么困难记得找老协。“我就是希望老人能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我要打造的也正是‘老人之家’的这种温暖场所。”张老师说。
真情对话
把欢乐和希望带到孤独的角落
记者:听说咱们老协现在跟香港湾仔社区有交流,是吗?
张老师:是啊,他们去年底来佛山与我们联欢了。我希望明年老协能筛选几个出色的节目到香港表演去。
记者:明年还有什么重大计划吗?
张老师:我想在张槎24个社区村委内开展一个调研,倾听老人到底想要怎样的活动。希望能调动起更多村里的老人。
记者:您觉得老人如何生活才健康精彩?
张老师:首先要健康,多运动多与同龄人交流,身心健康才不给家庭社会带来麻烦。其次就是要发挥余热,比如我们经常排好节目在各大节日前到敬老院、福利院去慰问演出,希望把更多欢乐和希望带到一些孤独的角落。
[记者手记]
一份难以言表和割舍的情
很多人说,这年头,爱心多数时候都跟物质联系在一起,捐了多少钱,送了多少米,种种物质资助来体现爱心。我却不这么认为,当我得知一位自己已是老人的女子,还在为老人的欢乐深夜开工写活动方案、四处奔波拉企业赞助时,我觉得这不仅是一份心,更是一份难以言表和割舍的情。
在采访中,张老师一直“强调”,报道不要突出她,因为老人们今时今日的健康生活方式都是老协所有人一起努力的结果。我想,每个人都会老,但不是每个老人都能幸运地找到这样的组织快乐并发挥余热。希望老人们长寿,张老师明年的计划能顺利实现。